寒蟬憂失語 兩制瀕破產(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寒蟬憂失語 兩制瀕破產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馬凱被拒絕更新工作簽證一事,可說是一國兩制在香港走向破產的標誌之一。香港回歸21年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便不斷受到破壞,而破壞最力的不是別人,正就是當年說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是具有創造性發明的北京當局。不要推卸責任。
是否續發這個簽證,涉及香港的出入境問題。根據《基本法》規定,明顯是屬於香港的內部事務。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一次肯定是北京干預之手伸了進來之後的結果。事件曝光之後,特區政府的反應明顯十分低調被動,連政務司長出席公開活動時被記者追問也迴避作答。反而外交部出聲明說這是中國主權內的事,反對外國干預。官方喉舌《環球時報》又發表社論撐這個決定,說「少了一個馬凱,不會影響香港的新聞自由」,又鬼拍後尾枕,說不能因為這事就認為香港變成更「中國化」。原來他們也心知,這樣的行為很中國化。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以前似乎從來未試過有外國新聞機構的記者及高層人員不獲續發簽證。單是這一點,特區政府便不能推說不評論個別事件來意圖蒙混過關。正因為未試過,因為不符合香港社會的一向做法,有甚麼理由要開這個先例,這正是最需要解釋之處。只跟隨北京當局的官僚口吻,說入境處長有權,說不評論個別案例,大家就會滿意收貨,不再問下去嗎?
含糊其辭的結果,是鼓勵大家作出揣測。外國記者會8月初邀請陳浩天演講,過程中中共出動了外交部、特區政府、愛字頭,也不能把那個演講會喝停,事情變成國際新聞,令北京面目無光。有這一個背景,這一次馬凱作為當日演講會的主持人,最終不獲續發簽證,明顯就是要對他的不合作作出懲罰。
不知道特首及特區政府的領導班子如何思考這件事。但很明顯,如果他們還願意在獨處的時候對自己誠實一點,當知道這一個決定將會對香港造成十分長遠的損害。一國兩制其中一個原意,就是要保持香港的國際城位置,要維持香港多年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外向型社會身份。香港是外國傳媒機構一個重要的遠東基地,這令香港繼續維持自由港的身份之外,也讓大中華地區有一個有價值的對外窗口。
這一次北京當局用這種手段來處理在香港的海外傳媒機構,可能只是想凸顯反港獨的決心,也可能只是對外國記者會不給面子作報復。但如果說「少了一個英國記者馬凱影響不到香港的新聞自由」,那外國記者會搞了一次邀請陳浩天主講的午餐會就可以令港獨變成洪水猛獸嗎?在香港,正因為海外傳媒可以親自聽到一些支持港獨的人如何說,而不是只聽到官話,因而他們在報道港獨這個議題上可以有更廣闊的角度。這正是香港可貴的地方。

只反映中共的虛弱與野蠻

如果北京認為港獨是這麼離經叛道,是這麼得不到支持,就應該讓海外的傳媒作出更獨立於北京官方的報道,以加強這種觀點的說服力。現在要以這一種秋後算賬的手段來懲罰演講會的主持人,不但不能展示這個國家在取得經濟發展後變得越來越強大而文明,只能反映這個國家越來越虛弱及野蠻。這不能叫「大國崛起」,只配被形容為「小肚雞腸」。
懲罰之外,可以造成寒蟬效應,令海外傳媒以後不敢造次嗎?本來要懲罰的是外國記者會,但受到影響的是《金融時報》。作為公認是最有份量的國際性報刊之一,《金融時報》的角度一般較為溫和。評論中國事務時,行文也較為客氣。馬凱當日在演講會後面對傳媒,也可以說是給足面子,對答得體。他沒有投訴門外示威的愛字頭,還說這是他們的權利,也是香港的特色;他又讚賞警方做得很好,沒有因為人多及對立而造成混亂;他也沒有批評某些興風作浪的人;又說得出這樣的效果,各方面都應該滿意。如果他這樣也免不了要成為被用作儆猴的雞,那就不需要再擔心寒蟬效應的問題了。如此下去,有誰能不最終變成失聲失語的寒蟬?還談甚麼一國兩制!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