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製造粵普矛盾(傳媒工作者 林海) - 林海

誰在製造粵普矛盾
(傳媒工作者 林海) - 林海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出席港台節目時表示,期望市民、學生多以普通話作日常溝通用語,更質問:「全世界中文發展將以普通話為主。香港一個700萬人的社會用廣東話學中文,會否令我們失去優勢?」此言一出,再度將沉寂一時的粵普之爭帶上枱面,網民無不指摘局長欲在學校重推普教中、迎合中共推普廢粵、消滅本土文化,群情激憤。楊局長和教育局急忙澄清,香港兩文三語政策未有改變,局長只是提出普通話在世上普及應用的事實,其提問也沒有質疑用廣東話學中文的成效之意思。
網民群情洶湧並非沒有原因,觀乎近年港府官員行事唯北京旨意是從,楊潤雄治下的教育局更是多番出現諸如國民教育、普教中、篡改歷史教科書等爭議。連在教科書中「香港位於中國南方」的簡單事實陳述,局方也能從中嗅出「港獨」反意,認為不妥要求修改。祖籍浙江舟山的特首林鄭月娥被問及她的母語為何時,竟然表示自己不會回答這樣無聊的問題。一連串事件予人的觀感,就是香港政府為配合中共專政,在教育層面下手,透過洗腦教育、改寫歷史、統一語言,希望培養出愛國愛黨的年輕一代,自然也就要發出強烈的抵抗聲音。
說回粵普之爭本身。的確,普通話已經成為中文人口中的主流語言,學好普通話與其他省市的人交流十分重要,但這是否代表廣東話就沒有任何價值呢?楊局長說只有香港這700萬人的社會用廣東話學中文,但別忘記,粵語作為全中國第三大方言,單在廣東省就有逾6,700萬使用者;政府不斷推銷的大灣區城市,除了深圳這一新興城市多外省移民外,大多都通行粵語,這還未計廣西、東南亞、海外的粵語人口。說粵語會否令我們失去優勢?局長若有閒暇,不妨坐高鐵到廣州親身探索一下。
除了與粵語地區的日常交流可用粵語,廣東話又或是任何一種方言都有其文化價值。粵劇自不然要用粵語唱,80、90年代的港產片和粵語流行曲也都打破了語言界限風靡大中華地區,甚至成為不少外省人學粵語的原因。廣東話又怎會沒有價值呢?

普通話與方言可兼容並存

再者,儘管中共一直強調推行普通話的國策,一些使用群體較小的方言正在快速消亡,但像粵語一類規模和文化影響力較大的方言卻大有「反攻」普通話的勢頭,不少方言詞彙像是「打的」等都被融入到普通話的使用中而廣被接受。
早前,有本港普教中教材就十分教條主義地教導學生,指番茄普通話叫「西紅柿」、魚蛋是「魚丸子」,然而實際上,番茄一詞早被普通話吸納,魚蛋一詞也因為港產電影《麥兜》而廣被認識。事實證明,語言是活的,透過使用交流會不斷互相影響、變化,任何意圖規範、限制都不可能。楊局長又何必妄自菲薄地認為,會廣東話沒有前途?
莫說廣東話這一漢族方言沒有前途,近日饒舌音樂節目《中國新說唱》就跑出了兩個維吾爾新星,一個叫那吾克熱、一個叫艾熱,兩人憑着普通話、維吾爾語、英語三語混用的饒舌歌曲,不分民族地風靡內地年輕人圈子。方言甚至是少數民族語言真的沒有價值?要學好普通話就一定要貶廢方言?事實證明,用本地話跟本地人交流,用普通話跟外地人交流,一點也不存在矛盾。卻總有像楊局長此等好事者,愛跟在沒有文化只懂專政的中共旗幟下推這廢那製造矛盾,粵普矛盾乃至是任何的「方普矛盾」,就是這樣被硬生生製造出來的。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