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傳來一張相片:便利店375 ml檸檬茶賣$6.5,旁邊同品牌同味道的250 ml則賣$7.5,網友驚呼講唔通。經濟學講唔通,心理學講得通。我不太熟悉行情,尚知$6.5一包375 ml較諸超級市場未必算廉宜,不過,放在旁邊$7.5一包250 ml一比,立刻覺得超值,豈不先下手為強?於是店家達成清貨目的了。至於那批250 ml?稍後賣番$5.5都仲得呀!
凡事講比較、講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在校園和OL職場常常見到靚女配醜女的手帕交組合,醜女以為傍實靚女可扮同類,殊不知靚女借醜女來倍顯自己美麗,遂各得其所,和平共處。
承一位經營中古攝影器材店的朋友教路,兩支同樣型號的舊鏡頭,一支品相較佳,一支較遜,怎樣標價好?一般想法自然該前者稍高吧?卻恰恰相反,正如上述檸檬茶例子。零售怕什麼?怕坐貨(尤其中古店最緊要貨如輪轉)。質優價高、質劣價低,合情合理;但合情合理的事,引不起衝動的。一旦質優而竟價更低,顧客心諗店家懵盛盛mark錯,消費衝動便急不及待,去貨便快速。請注意,可不是說要標個賤價,只要比另一支渣鏡平少少即可;至於那支渣鏡,靚鏡售出後沒了比較,沒了定錨參考,加價尚有空間呢。
朋友又說,如果兩支鏡頭實實在在不相伯仲,他仍然標5%左右的差價,並且打賭較貴的將率先售出,為什麼?因為攝影器材本就屬於奢侈品、心頭好,而甚少顧客敢誇完全掌握二手鏡頭有否隱患,雖然外表一模一樣,揀支平貨硬係唔安樂,天曉得會不會內傷啊?於是區區5%形同附加費買個穩陣好了。這點我則不盡認同。
網購時代,與全世界貨比貨,以上花招還行不行得通?單一店家很難,但集體聯手,反更大茶飯。有時懷疑,何來許多黑名單?抑或,有黑名單才映襯得其他商戶信譽昭著?
心水清讀者可能記得,《檸檬茶》是07年會考中文科疑似外洩的作文題目,涉事者蕭君任職補習名師,號稱專培育狀元的,蕭君近日又因傳送及接收文憑試保密試題,被廉署拘捕起訴,便不只玩玩格價遊戲般小聰明。我想起一句古語:老千計,果然係狀元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