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8月中上京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後,便宣佈一系列「方便」港人北上生活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一項是居住證。她指持有居住證的人士將享有三項權利、六項基本公共服務和九項便利安排,並讚揚措施將有助實踐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但與此同時,內地正積極推展建設「社會信用系統」。明眼人都知其真正目的,實在是藉此更有效地打壓及操控異見人士。對在內地居住的港人來說,居住證雖賦予他們「權利」與「便利」,但同時亦令他們失去私隱保障。
另外,香港也有一件我們不得不關注的事,就是本年底特區政府將會為港人更換新一代智能身份證。政府曾表示新身份證的數據應用功能,將推動本港作為「智慧城市」,但因應此發展所收集的個人資訊,包括消費記錄、經常出入地點、通訊對象等,一旦被濫用,就會成為讓當權者密切監控人民的最佳工具。故此港人必須提高警覺,要清楚了解新身份證究竟包含哪些新功能。否則,便有可能在我們不知情下,將我們的私隱「融入」到內地的社會信用系統。
何況,更叫港人擔心的是,政府及保皇黨所主導的立法會均是中共傀儡,非但不會捍衞市民權益,更會全力配合增加中共治港者的「知情權」,剝奪港人的權益,那麼,他們便可在港順利落實其全面管治權,實行一國一制。
這樣,顯然是違背了《聯合聲明》與《基本法》的規定。事實上,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原意,乃是希望香港擔任國家發展的火車頭,所以特區必須維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才能帶領內地各方面的發展,走向文明社會,與世界接軌。
如果大灣區是按照鄧小平的構思所推展,那麼,就應該是由特區政府領頭來成立「香港大灣區」,推動區內九個內地城市的各方面發展,不單是經濟合作,更是引入香港的核心價值,特別是法治制度,以推動整體改革,成功後,便向全國推展。可惜,林鄭月娥不過是大灣區小組的一員,所以特區根本不可能主導大灣區發展,而只能盲從附和京旨,任憑治港者差遣。
公眾都心裏有數,在目前強調中央擁有全面管治權的政治環境下,設法將特區融入大灣區的國策,根本就是衝着香港而來,務求令特區失去其獨特性,任由中共擺佈。但是特區政府卻從未諮詢港人意願,擺明閉門造車,將市民大眾完全蒙在鼓裏。而且對於社會上的非議,林鄭月娥總是叫市民「不要戴有色眼鏡」看待,卻不知自己早被「矇住雙眼」,完全看不見特區已走進全面管治權的圈套。
把一切看在眼裏的港人,試問豈能不憂慮一國兩制融入大灣區後,只會促成一國一制的大躍進呢?
李柱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