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肯付錢,也沒有足夠服務給我。」會計師Maggie說。2015年爸爸確診認知障礙症,她為了學會照顧,甚至報讀給社工等進修的「認知障礙症規劃照顧」課程,希望學懂怎樣安排申請不同的服務。
「我最初以為爸爸是『黐咗線』,要看精神科。」Maggie回想照顧的路,一直跌跌碰碰,由老人科醫生確診爸爸患上認知障礙症後,她即時找服務。「聽到病名覺得很嚴重,想送到院舍。」她不知道甚麼院舍適合,一天走了四間都被拒絕,直到其中一間說可以找日間中心,於是,又開始另一個旅程。
2016年底爸爸得到社區照顧服務券,可以一周去三天日間中心,Maggie願意付錢讓爸爸一周去五天,但因為接送服務不足被拒,她很希望同區有足夠的服務。
爸爸平日由媽媽照顧,Maggie除了負責周日照顧,讓媽媽可以透透氣,還不斷聽講座,報讀照顧者的專業課程:「照顧不是有錢就可以。你有錢,但不懂得去找,一樣沒用。」
每一個照顧的決定,都要媽媽同意。「好像想請外傭幫忙,媽媽一直不肯,到現在也未請到。」Maggie強調要顧及媽媽的感受,因為媽媽和爸爸在她眼中都是被照顧者。
Maggie坦承自己有一定的知識和經濟能力,希望照顧得更好,也是壓力和困難的來源之一:「可能我們這些要求高的,其實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