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感激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印尼盾大幅貶值,觸發通脹飆升。為穩定印尼盾匯價和煞停持續擴張的通脹,當時本人建議印尼推出貨幣發行局制度,並獲蘇哈托接納,讓印尼盾跟美元掛鈎。
然而,美國白宮與IMF對印尼實施貨幣發行局制度作出猛烈抨擊。克林頓和IMF前總裁康得蘇向蘇哈托傳達一樣的訊息:「若您依照Hanke教授的提議,推出貨幣發行局制度,印尼不會獲得430億美元援助金。」最後,蘇哈托放棄實行貨幣發行局制度的構思,亞洲金融風暴也將蘇哈托趕下台。
上述風波於美國白宮文件記錄檔案可確定本人評論真確性。外界期待着2019年4月舉行的印尼總統大選,這批文件恰好提前曝光。白宮文件記錄檔案被公開後,記者和攝製隊伍迅速到訪本人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辦公室,為一部紀錄片拍攝。途中有一條問題被問到,就是本人對印尼盾走勢的看法。那時候,本人預測印尼盾匯價在年底進一步轉弱,惟印尼盾貶值,較預測提早出現。
自從那次8月份訪問,可憐的印尼盾就像撥入新興市場「碎肉機」之中。印尼盾下跌深度為1998年後最大,但觸發印尼盾貶值的原因,是否跟當年同樣?簡單而言:「不是。」當年印尼廣義貨幣供應(M2)以驚人速度擴張,1997年年度增幅為25.35%。現時印尼M2以溫和地按年增6.4%,但到底增長有多溫和?
經濟學家佛利民於1987年合編著作《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提出貨幣數量理論(QTM),「QTM結論指,當價格與國民收入出現巨大轉變,通常是名義貨幣供應更改的結果。」
QTM顯示收入形式:MV=Py, M代表貨幣供應,V就是貨幣流通速度,P是價格水平,y就是實際GDP(國民收入)。大家透過QTM做些練習計算,看看能否找到黃金增長率對貨幣供應的影響。這也是廣義貨幣供應增速,讓印尼央行達到通脹目標。據本人計算,佐科維多多在2014年11月至2018年7月擔任印尼總統時,實際GDP增長錄5.05%,平均貨幣流通速度為1.76%。據上述數值,印尼央行平均通脹目標為3.88%。依本人計算的印尼貨幣供應量總計的「黃金增長率」為7.17%。
佐科維多多執政期間,貨幣供應實際平均增速(7.22%)與上述黃金增長率(7.17%)非常接近。這也不出所料,印尼實際通脹與印尼央行定下的通脹目標也非常接近,印尼央行已經達到目標。到底哪裏發生問題?為甚麼印尼人對印尼盾下跌感到忐忑不安?其實可歸納於三項原因。
首先是印尼人對亞洲金融風暴仍歷歷在目,第二是印尼人對佐科維多多的經濟改革能力欠信心。第三是去年夏季佐科維多多政府處理印尼盾貶值問題時,廢話連篇,譬如「不惜一切代價拯救印尼盾」和「不會加息」等等,均被視為不貼市,也給予市場一個不好的印象。
近日印尼盾重挫,反映了市場信心崩潰。倘若信心失去了,很難再重建。本人依照8月所預期,即使印尼貨幣基本因素良好,印尼盾今年底仍難擺脫弱勢。
Steve H. Hanke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