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立法會於2008年批出200多億元一筆過撥款,其中17億分配給M+購買藏品,截至2013-14年度完結時動用了約2.71億,及後4年每年預算約1憶。購藏方式引起公眾關注,自然引申至購藏的機制,到底誰人決定、如何決定購買哪些作品,M+博物館總監華安雅表示,M+在每次購藏前,必先由策展人提出及撰寫研究報告,然後向購藏委員會報告,再經審批。
購藏過程被指不透明
當被問及購藏金額,華安雅表示金額是商業秘密,拒絕透露,「但我可以肯定的說金額是根據作品以往的市價而定的」。這種「商業秘密」在行內並非新鮮事,是博物館與藝術家之間的協議,但問題大概不全然在於錢,而是整個審批過程和機制,對於今次購藏的過程,她並未回應,只重申過程符合M+一貫的購藏政策。上述的購藏金額及其機制只出現於英文版本「M+ Acquisition Policy」檔案中,中文版本「M+購藏政策」並未提及,中英文版本亦非直接翻譯,此舉耐人尋味。
雖然購藏機制容易理解,但當中的運作則令何慶基稱摸不着頭腦,「購藏委員會點解從來冇人出嚟解釋呢種購藏手法嘅理據?點解佢哋會接受呢種方法?簡直就係無厘頭」。委員會由11人組成,看過名單後,他說當中有兩位是活躍於藝術圈的,亦有畫商,「當中有人熟知藝術市場嘅狀況,會唔會有利益衝突嘅危險?佢哋用乜嘢準則衡量藝術作品係咪合乎M+購藏路向?」
楊雪盈亦認為,M+的購藏過程並不透明,「當然我哋明白博物館喺策展方面應該有自主性,但始終係公營博物館,要面對市民,唔可以對文化界及公眾嘅疑問視若無賭,完全忽略溝通,連記者都問唔出答案,咁嘅情況實在係非常唔理想」。
作為博物館,藏品固然重要,但這些都只是硬件,更重要的,就是與公眾分享藝術,提升公眾對藝術的認識,進行美學教育,培養城市的文化涵養,「𠵱家咁樣,只係會將公眾隔得更遠。你可以點說服我哋,買某個藝術家一世嘅作品呢個決定係正確?」
■記者梁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