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已變成一種投機(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愛國」已變成一種投機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又到「國慶日」,金紫荊廣場照例又有升國旗儀式,之後還有國慶酒會,報章上也有各式慶賀國慶的廣告。沒有多少人夠膽公開說,這樣的儀式只是行禮如儀。獲得邀請出席的達官貴人,當然又是一個機會表現自己對這個大日子的重視,顯示自己愛黨愛國。得到這樣的禮遇,也代表了得到代理着國的那個黨及這個黨領導下的特區政府的重視與肯定。在一個主要由權力關係操控着各種社會經濟關係的格局之下,這一種被扭曲了的愛國情懷,不但是離我們越來越近,而且已經逐步滲入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這樣子的「國慶日」,對一般香港市民來說還代表了甚麼?說多了一天公眾假期?還是從另一個角度行禮如儀的10.1遊行?
照理說,一個國家的立國紀念日,應該會得到國民的熱烈歡迎、普天同慶。還記得就算是香港處於貧窮社會階段的日子,無論是10月1日或10月10日,各個地區都會旗幟飄揚,市民會自發為其認同的國慶日表達愛國情懷。愛國本來應該是一種超越個人利益的感情投射,應該可以是一種很崇高的情懷。但在當下中國,由共產黨領導、在一黨專政之下,所謂愛國,卻是變得越來越扭曲。
因為黨要大於國,黨要駕御主宰一切。當這個政權開口閉口都要以愛國作為確立個人在這個政權控制範圍之內的位置、權利與利益的時候,「愛國」已經赤裸裸地變成了一種投機。今時今日的所謂愛國,除了是某些人用以爭取政權認可的標籤之外,還有甚麼作用?
從基本的政治倫理說,國家才是主體,政權只是為國家所用。政權要為國家服務,更要向構成這個國家的人民負責,不能以黨的意志來凌駕人民的意志。但當國民的意志意願不能透過合理的授權過程體現,又當公權力的行使不是透過制度來賦予及制約,政權便會變質異化。
部份人的愛國情懷就是隨着這種變質異化而扭曲變形的。當「自主」兩個字都可以被進一步扭曲解釋為是「搞港獨」;有愛國愛港人士甚至說,以後要在facebook上轉發某個已被取締或尚未被取締而又被標籤為分裂國家不愛國的團體的訊息,也可能會出問題。可以想像,這一種扭曲異化真的可以深不見底,醜陋與墮落也可以變得完全沒有底線。
當國家機器及其代理人日日夜夜說要培養香港人的愛國情懷時,說穿了,就是說有很多香港人仍然十分清楚,不能把黨與國混為一談。拒絕接受這個以「愛國」來包裝的以黨代國。

拒絕愛黨才是愛國愛港

拒絕在這一種被扭曲異化了的政治格局下接受那一種虛假的愛國觀,其實才是具國家情懷的表現。因為這正是要對以「愛黨作為愛國的前提」的否定。每一個對中國人這個身份還有丁點兒認同的人,都要拒絕沉淪於那一種被扭曲異化了的邏輯,都有權拒絕支持「以黨代國」、「以黨御國」或「黨大於國」,更不會不問是非地支持那個不斷濫權害國的黨。
到了今天,當這個所謂「國」的定義已經變得如此絕對而不用質疑,而那個代表這個國的政府又如此強勢及高大,但偏偏這個「國慶」就變得只能如此官方。如果沒有政府及其附庸團體大灑金錢及投放大量資源,國慶的氣氛都只能平淡如水,彷彿與所有人都再沒有甚麼關係。
年年的這一天,黨看來還是會繼續宣傳愛黨等同愛國,得到了這一種官方愛國認證的達官貴人會繼續與代理國家的黨政貴族觥籌交錯;那一些要爭取黨權認同的「愛國流氓」及「愛國無賴」可以繼續扮愛國;那一些連黨與國也無法分清楚的「愛國盲毛」也會一如既往以為自己最愛國。
但只要體制繼續扭曲異化變形,拒絕配合擁黨假愛國的人會繼續佔大多數,而且只會越來越多。這一種以黨為國的錯誤一日不得到糾正,對於沒有機會也沒有機心的大部份人,自然就只能「國慶日」變得越來越冷漠了。而且甚至可能適得其反,「拒絕愛黨」就是「真的愛國愛港」,必會成為另一種更有長遠意義的政治認同。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