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明月在 - 林道群

當時明月在 - 林道群

山竹災劫過後,今年中秋節香港的月亮依然是圓的,在金鐘半山,豐先生邂逅夢二先生,像二十四歲時,在東京舊書攤邂逅《夢二畫集》一樣,當時的月亮現在還在,他們兩人畫的月亮,彎的依然彎,圓的依然圓。
「豐子愷邂逅竹久夢二」展覽開幕,來了很多日本人,他們未必知道豐子愷。據策展人王一竹說,到日本竹久夢二伊香保紀念館借畫時,紀念館就不知道誰是豐子愷。記得陳子善以前考證過,夢二逝世多年後,直至到四十年代,在中國發表過的夢二的畫,只有三幅,雖然早在二十年代周作人就介紹過他,雖然朱自清也喜歡他,雖然豐子愷很多的靈感來自於他。
當然現在我們都喜歡夢二,喜愛豐子愷,像喜歡中秋節的月亮一樣。這次豐子愷邂逅夢二展覽,我數了一下,豐先生的月亮有七個,夢二有四個。一百二十幅作品目不暇給,我只在這十幾個月亮之間,來去徘徊,夢二的《月光》《河上的月》《山影》《船頭》,構圖完整,色彩靚麗,筆法都很柔軟,筆下的少女,眼睛都圓圓大大的,像月亮一樣,虛實相生。豐先生的則是我們熟悉的唐詩宋詞,詩是我們能背出來的欲上青天攬明月、松間明月長如此,畫也容易懂。他的明月,不管是《月上柳梢頭》《今夜故人來不來》《六朝舊時明月》,還是那幅非常有名的《人散後一鈎新月天如水》,都是一種淡淡的哀愁,都有一種淡淡的對親人故情的思念。這次我看了又看的是那幅《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也是淡淡的,但我很喜歡很喜歡,我知道是因為李白,我愈來愈覺得,李白二首憶東山詩,真的是好得不得了的詩。
豐先生當年一邂逅夢二的畫,就覺得好得不得了,他從來沒見過夢二先生,也一直不知道他在哪裏,他的邂逅,是一種淡淡的哀愁,一種淡淡的對親人故情一樣的思念。夢二一九三四年逝世,兩年後人在上海的豐先生還在探聽他的消息,後來又過了十幾年,已經到了一九四六年,豐先生還寫信問:「弟頗想知道竹久老先生的消息,貴處如有熟悉日本藝術家狀況的人,尚乞代為探聽」。
然而,這不礙於豐先生說的,「回想過去的所見的畫,給我印象最深而使我不能忘懷的,是一種小小的毛筆畫。記得二十餘歲的時候,我在東京的舊書攤上碰到一冊《夢二畫冊. 春之卷》」。抗日勝利後,豐先生得悉,他離開緣緣堂時寄存在農家的夢二全集,得以倖免於劫,他說:「於故鄉已無牽戀,除非夢二全集等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