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與校友 - 左丁山

高錕與校友 - 左丁山

9月23日星期日,午飯後在家午睡,醒後看手機訊息,起碼有二十條是校友傳來關於高錕教授早上十一時許逝世的訊息。雖然素來知道高教授十年來身子虛弱,患上認知退化症十多年,知道他的去世,還是感到突然,當即為他默哀三分鐘,願他安息。沒有嚴重病患而忽然迅速升天,於人生也是一種解脫,身為高教授眾多相識之一,並不感到悲痛,只有遺憾,為何諾貝爾獎要在他不再有記憶之後才頒發給他。
高教授生於1933年,37歲應聘到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成立電子系,任職四年便返回IIT工作,他教學時間雖短,聯合電子系卻因此成為中大的現代科技先鋒,人才輩出,在電子工業界、電訊界闖出名堂,其後不斷擴展成為電子工程系,獲得權威教授陳天機、陳之藩加盟,更成為中大吸收理科尖子的招牌。
左丁山在新亞時,與位於般含道的聯合書院,甚少往來,不知道有高教授其人。第一次認識他,是在1987年他成為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之後,高校長就任後,很重視校友關係,於1993年成立一個獨立的校友部門──中大校友事務處,專門處理校友關係、聯絡及協助的工作,委任崇基師姐俞靄敏為處長,從此之後,中大校友關係網來一個大躍進,於1993年促成中大校友評議會的建立,透過評議會,有三位中大校友可進入中大校董會,得以參與中大最高權力的機制。回想起來,高校長豈止如學生蔡子強、周保松說包容學生而已,他對校友的關顧極具前瞻性。在他鼓勵下,俞靄敏努力推動出版一本中大校友季刊,獲得當時校董會主席利國偉爵士捐出一筆款項作開辦費,邀請了一批傳媒界校友作編輯顧問,於「華僑日報」報社內展開工作,張玿于校友日夜審稿,第一期卒在1995年初出版,至今出版了九十五期,成為香港所有大專院校之中,最能持續不斷的校友刊物,對聯繫逾10萬名校友居功至偉。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的成立經歷了一段時間,因中大條例指定所有中文大學畢業生為評議會成員,但對1963年中大成立之前的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的畢業生,則無說明,如評議會把63年以前的書院校友排除,必然引起分裂,對整個中大不利,故此香港大學校友議會雖然是珠玉在前,但中大久久未能仿效。高校長卒以包容的心態,接納1963年以前校友的意見,俞藹敏處長與各方溝通盡力斡旋,終於在1993年建立中大的校友議會(Convocation),高校長對中大校友組織的關切和重視,是原創性的,沒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