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越辯越明」這句陳述未必是真相;因為辯論結果是否越來越接近真理,視乎參與者的心態。
每年總有大學的辯論比賽找我做評判,久而久之也對這項活動感到興趣。經多年觀察,我發現參賽的同學偏偏沒有領悟到辯論的精髓:「既然是可辯之題,正反雙方都不代表絕對的真理。」
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學接觸過黑格爾的哲學。每次做評判,我都非常期待有人可在結辯時,站在超然於正反雙方的立場,以「正、反、合」的視角分析辯題為何有可辯之處,並指出透過該場辯論得出甚麼新觀點。可惜,至今我仍然未見過這樣精采的結辯。
土供組的公眾諮詢又稱為「土地大辯論」,有人說政府早有立場,是假諮詢。坦白講,在政治層面所有辯論其實離不開利益分配這個命題,在這前提下,試問誰沒有「預設立場」?
當然,在理想的烏托邦所有人的利益都是一致,所以只要將利益平均分配便好。循這套觀念去思考土地分配,結果就是將少數人的利益和所有人攤分。換句話說,土地大辯論的焦點絕對不會局限在政府構想的劇本,討論如何在不同選項中,找出社會最易接受的方案。真正核心問題是:誰的利益?如何分配?
粉嶺高球場的爭議,最能反映土地辯論的利益矛盾。假如我將自己的身份當做這次辯論的評判,我會說高球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表現慘不忍睹。畢竟,在傳統尋租社會當中,「識人緊要過識字」;任何既得利益者都知道要避免在大庭廣眾面前為自己辯護,以免觸及大多數人對自己處境不滿的內心糾結。
要知道在大多數港人心目中,這社會已沒有上流之路;既得利益者的存在,甚至乎只是那套意識形態,都令人感到「比粗口更難聽」。偏偏,當既得利益者要向社會大多數講解為何分配有多寡之別,他們卻通常以自我中心作出發點:「我哋所享受嘅係理所當然;只要你有能力躋身上流社會,你都可以成為我哋一分子。」
對不起,滘西洲不是有個公眾高球場嗎?大家要是那麼喜愛這項運動,不如一起到滘西洲切磋交流?說到底,粉嶺高球場代表了既得利益者專屬的空間。高球場的既得利益者由始至終都想不出一個理直氣壯的說法,解釋自己為何應該得到特殊待遇。
政治的二分法中,一個人若然沒有掌握分配利益的權力,他就是等待利益被分配的一群。從另一層次去觀察今次的爭議,其實尋租既得利益者,也只不過是利益被分配的一群;曾幾何時,他們為政權服務換取特殊利益。可是在今時今日的世界,這群人失去了功用,手上的利益早晚也會被再分配。這就是尋租社會的常態,正是見怪不怪,認真便輸。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