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是世界盃年,不過在今次的FIFA年度最佳男子球員一獎當中,最後三甲候選球員竟然沒有一位世盃冠軍成員,其實對上兩屆世界盃亦有出現類似情況,看來「世界盃效應」對這個獎項的影響力越趨減低。
今屆世盃冠軍法國,在這項選舉的最後10強當中共有三位球員入選,比例上佔最多,三人分別為基沙文、基利安麥巴比及華拉尼,不過三位球星全數都於次階段落選,無緣最後三強。
在2014年的國際足協金球獎(當時與歐洲金球獎合併)評選中,當年的世盃冠軍德國就有四位球員入選最後10強,不過只有門將紐亞能晉身三甲,而最終得獎者則為基斯坦奴朗拿度;在2010年一屆,雖然恩尼斯達及沙維兩位西班牙球星都入選三甲,但兩人最終亦僅排第二和第三,未能成功挑戰他們的巴塞隆拿隊友美斯,可見近年世盃冠軍與年度最佳球員獎項已經脫勾。
回顧過去三屆世界盃,西班牙、德國和法國都算是以整體實力取勝,三支球隊當中,未有出現像當年施丹及朗拿度等表現特別出眾的球王級人馬,相比起上季轟入44球的C朗、上季在英超成為史上單季最多入球者的穆罕默德沙拿,以及在世界盃表現出眾,協助克羅地亞歷史性殺入決賽的莫迪歷,焦點自然相對模糊。
文:薰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