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燈籠送月餅 - 林夕

買燈籠送月餅 - 林夕

香港奇華餅家早已揚名國際,以後會更加火紅。美國M字尾名牌蛋糕店,推出名牌月餅,一盒四個賣四百多元,有居美港人網上訂購,然後開車從灣區到三藩市市區的門市領取。
回家後看着包裝精美,粉紅色紙砌出來一棟小樓臺似的,下面四邊有門窗,還會發亮,可以用來當燈籠應節,多歡快。可惜打開來自覺中伏,承載迷你月餅的塑膠兜印有「奇華」兩字,應是奇華代工,於是要求退錢。
「原來是奇華!」這不知道是覺得奇華不夠格,還是對其最大的宣傳。M字尾名牌也找他們生產,應是品質保證,平日只賣一半價錢左右,這發現與投訴分明可以引伸出一句口號:剩係想食月餅,買奇華啦。
本來對中伏者理應表示哀悼,但這一宗不是個案,是通例。名牌就是一大半的錢去買那個名字,比如汽車,即使保證是原廠生產製造,交貨時車頭少了品牌的標誌,誰肯罷休?會買這款月餅,擺明就是要買那個印在月餅上面的M字,M字千層蛋糕不是不好吃,但烘焙月餅是另一回事;若純粹為月餅,當然會選老字號更有保障。
這其實是個「知道得太多很危險」的故事。投訴人本來就知道要這個價錢,又願意付出,自然也看上那個M字包裝的燈籠,若沒想到月餅盒大過月餅那麼多,更有意外驚喜。
也不知是有心抑或疏漏,都怪M字蛋糕店,連代工廠商的塑膠盒都照單全收,老實中有笨實之處,壞了一場本來了無痕的春夢。
本來開開心心的提着那個紙燈籠,吃月餅過中秋,就沒有這場無妄的煩惱,沒什麼氣可以生。即使覺得月餅味道有點熟悉,不似預期,但本來也是要嚐嚐新口味,故無從預期,真不夠滿意,就當買燈籠送月餅就好。買兩年電話費送手機、買眼鏡框吊着那個塑膠牌送眼鏡,不是天天都有的事,是消費王道嗎?更何況,奇華也是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