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華的事業 - 左丁山

張浚華的事業 - 左丁山

左丁山讀中學時,常到洗衣街/阿皆老街交界的集成書局(即利苑隔鄰現皆旺商場)和花園街/奶路臣街交界的友聯書局打書釘,一本「無名氏」的小說「露西亞之戀」就是站在集成書局讀完的。至於友聯,它出版的友聯活葉文選,兩毫子一份,更是左丁山以自修生身份,報考中文大學時惡補中文課程的依據,沒有這兩間書局,左丁山的考試成績,尤其是中文科,必然考不上中大。換句話說,數十年後才想起,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加起來便足以改變一生。進不了中大,左丁山今天會是怎麼樣的光景?
這天與張浚華大師姐、森哥、胡惟忠博士、蔡明都、林偉雄等在陸羽茶聚,聽張師姐從頭說起,集成是國民黨的,胡家健教授曾任香港集成董事長,友聯集團的資金來源是亞洲基金會(據博覽群書雜誌刊物的林行止先生在專欄查證,亞洲基金會的錢就是美國政府的文化抗共戰略撥款,透過NGO支付)這些錢都含有反共抗共的目的,在香港抗衡中共的文化滲透和統戰。
不得不指出,這些美國資金用得異常有成效,有影響力,大大阻截了左傾共產思潮在香港的發展。據吳康民和一些左派作者的憶述,左派文人曾創辦的「青年樂園」對抗「中國學生周報」。那時候友聯集團拿美金辦的刊物,皆有聲有色,如「兒童樂園」(張浚華主其事),「中國學生周報」(余英時是第一位總編輯,60年代後張浚華、陸離接任)及「大學生活」這三本刊物,由幼稚園至大學,皆對學生發揮潛移物化的作用。社會性方面,友聯出版「祖國」月刊分析報道大陸時事,是左丁山閱讀大陸的入門雜誌。
此日,左丁山對張浚華說:「那時候你們拿亞洲基金會的津貼,在執行方面,非常落力,為甚麼呢?」張師姐說:「我們從沒想過錢的問題,只知道全力把雜誌辦好,在市場有銷路,對學生有正面良好作用。亞洲基金也很好,給了錢之後,從不介入我們的編務和日常工作,由我們自由發揮,編輯自主。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不容易。自1972年尼克遜訪華後,亞洲基金會的錢逐漸淡出了,友聯捱不下去,學生周報也難生存,只有兒童樂園一直苦撐至1995年才結束。」一直支持張師姐的理念便是新亞精神,不求名利,也不受美元文化政治污染。就是像張師姐這樣的新亞人,踏出校園,默默苦幹,對整整兩代的香港學生(即左丁山一代,陶傑一代)發揮文化影響力。新亞學規第五條:職業僅為個人,事業則為大眾。立志成功事業,不怕沒有職業。專心謀求職業,不一定能成事業。張浚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