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震《瞎趣圖》 - 許禮平

讀王震《瞎趣圖》 - 許禮平

月前,筆者到中環都爹利會館參觀梅潔樓藏畫展,在王一亭《瞎趣圖》前一再駐足靜觀。
以《瞎趣》為題,是最能刻劃生活趣味。從前廣東有蘇六朋就是以此見稱,今睹王一亭之《瞎趣圖》實又未遑多讓了。
王一亭是畫家、是商人,是買辦、是銀行家、是政治家,是慈善家,是教育家、是宗教家、是社會活動家……總之一人的身影,多重身份,讓人目迷五色,每以為當世是有幾個同名的王一亭。
王震(1867~1938)字一亭,號白龍山人。生於上海浦東,祖籍吳興。是日清輪船公司兼日商大阪商務會社買辦,上海信成儲蓄銀行董事長。宣統間加入同盟會。辛亥參與上海光復之役。
王一亭早歲受業於任伯年,中歲與吳昌碩交好而深受影響。由於王氏是慈善界翹楚,更關注民生,時常畫流民圖,或其他市井題材,用筆簡練,妙趣橫生,盡顯人生百態。王氏獨特的寫意人物畫,頗有「七道士」曾衍東遺緒。
其實,在王一亭寫《瞎趣圖》的半個世紀前,廣東順德蘇六朋(1791-1862)亦以盲人生活為題材。
據汪憬吾《嶺南畫徵略》卷十記載,蘇六朋有《群盲聚唱圖》(現歸廣州藝術博物院)。而《順德書畫人物錄》曾纍數蘇氏關於盲人題材畫有《盲人打架圖》、《群盲評古圖》、《盲公聚唱圖》、《二瞎圖》等。 此外《瞽者譚三像》(廣州美術館藏)也比較著名,曾選為《蘇六朋畫冊》封面,此譚三亦即繆艮《文章游戲》中所謂「鑼鼓譚三」也。
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有形容蘇氏的《群盲評古圖》謂:
「有人畫七八瞽者,各執圭、璧、銅、磁、書、畫等物,作張口爭論狀,號《群盲評古圖》;其誚世也深矣!」
誰料到在蘇六朋死去五十多年,又有王一亭繼承此題材用以諷世。
王一亭畫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無所不能,而以人物畫見稱。筆者六七十年代登集古齋,經常見到高懸的王氏巨幅人物畫,或和合二仙,或鍾進士、或無量壽佛,或觀音菩薩,用筆強悍拙重,是大寫意一路。曾觀王氏曾孫女王家祺傳奉之王一亭寫畫紀錄片,但見其行筆疾速、草率急就,不在乎細節,以氣勢勝。
現在所見《瞎趣圖》是橫幅長卷,簡練筆墨,略傅淡彩,寫出群盲百態,有吃飯、斟茶、看書、餵奶、擘阮……諸狀,神態各異,曲盡其妙。從題材、構圖、用筆、設色,明顯具曾衍東遺風。末端行書自題:「瞎趣圖。丙辰暮秋,病起無聊,寫此遣興,瞎塗瞎抹,趣在其中,世事如此,非吾饒舌。白龍山人。」畫圖畫題,妙趣橫生,暗諷世態。
《瞎趣圖》寫於丙辰年(一九一六),這一兩年王一亭老友沈縵雲陳其美先後被殺,王氏憂患感悟,遂「瞎塗瞎抹」,寫《瞎趣圖》以寄意,並在題識上點題:「世事如此,非吾饒舌。」
而王一亭一生最熱血的一幕,是隨陳其美參加革命的一幕。然此後則悄然引避政治。但以商業、文藝、慈善、宗教為事。其以今視昔,亦如范蠡五湖之誚文種。這大概是《瞎趣圖》的真實命意所在?其諷世?諷人?諷自己?這是不可知了﹗
我們且看吳昌碩的詩跋:
「眼無天日耳猶聽,聽到天河洗甲兵。天意斯文留一線,其間着個左邱明。心地光明我佛同,男爭足赤女頭蓬。詩成今日憑誰賞,編入盲詞擘阮中。蝸牛滿地足跏趺,中有窮塗識字夫。病足如予同調否,出門一樣倩人扶。一亭畫盲趣,詩以張之。丙辰秋抄吳昌碩。」
吳昌碩長王一亭廿多歲,兩人是忘年交。王一亭自述中說,「四十後與安吉吳先生論畫敲詩無虛日」。吳七十多歲遷居上海吉慶里,鄰近江寧路上王寓,時相過從。王畫常見有吳題詠,而吳的畫,山水人物,往往由王代筆。吳的書畫價格飆昇,王是幕後推手。兩人關係密切。故此《瞎趣圖》請吳昌碩題詩跋,最為合適。
而繼吳昌碩之後,李瑞清題識云:
「處今之世,只合瞎彈瞎唱,瞎讀瞎看,瞎飲瞎醉而已。杜少陵詩云,『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月聾』,此語深有味。清道人。」清道人說得直白,諧趣並集,言詞警世。
李瑞清(1867-1920),江西撫州人,兩江師範學堂監督。辛亥鼎革掛冠赴滬,鬻書畫為生。李瑞清是遺老,王一亭是同盟會,兩人政治取向迥異,但道不同不妨礙兩人友誼。李、王都信佛,都是佛學界中人。又同在「中華民族大同會」上海支部共事,李擔任教育部幹事,王為實業部幹事。可見舊日沒有「劃線」這回事,政見不同,也可相往來的。
《瞎趣圖》引首請楊天驥題。楊氏篆書「瞎趣」之後,行書題識:「丙辰十月,南還過滬謁一亭先生,獲觀其病後所作瞎趣圖,余不能畫,然識畫之神,可以愜予懷也,為題其耑,自附盲從之列爾。楊天驥。」
楊天驥(1882-1958),號千里。是老同盟會員,又是南社成員、胡適老師(上海澄衷學堂)、孫中山秘書。辛亥鼎革之際,曾參加王一亭老友陳英士率領的攻打江南製造局和道台衙門之役。
《瞎趣圖》之題跋僅見上列三位。這令人不明白:王一亭交遊極廣,何以自己愜意之作,而題跋者僅得三人?此是一問。
再者,王氏與鄭孝胥交往甚多,在《鄭孝胥日記》屢見王一亭為他人求鄭揮毫。何以自己得意之作《瞎趣》卻沒有鄭跋?
綜上兩問,衍生了第三問:就是該長卷是否經重新裝裱,舊藏者又是否曾裁切刪汰?但無從稽考。所以以上三個疑問難有答案。
雖沒有確切答案,但我們仍可以設想:經過抗戰和政治運動,令國人都懂得「避諱」了。君不見,《辭源》初版原是鄭孝胥題耑,後來被易換了。准此,「瞎趣」若有鄭孝胥題跋,那援例被刪該是難免了……。
味王畫,誦題跋,世味雜陳,世態似此。

(注:本欄每周由不同作者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