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的最常被人批評「堅離地」,用大陸的術語就是「脫離群眾」,所以共產黨就算自己做不到也經常掛在口邊的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但矛盾的是,中國的帝王,總是要把自己包裝成遺世獨立、高高在上。紫禁城外有皇城,皇城外還有城,大圈圈小圈圈,總之就是不能讓皇上和外界有輕易的接觸。於是你能想像,深宮禁院的皇帝,如何能理解民情?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其實不一定是他白痴,而是他不懂翻牆,不知道人間何世。
不知民間疾苦的皇帝如何治理天下?於是許多「戲說」的作品面世,戲說康熙乾隆,重點都說他們微服私訪,了解真實的民間情況。中國人認為皇帝最好就是親自去到民間,看一看問一問,便不會「堅離地」。
這個傳統來到現代中國一樣盛行,媒體最愛宣傳領導幹部到甚麼農村探訪基層民眾,了解民情。其實背後有一個潛台詞,就是「難得高高在上的領導人紆尊降貴大駕光臨」,平時要見領導人一面有多困難。
你從未見過有民意代表大肆宣傳自己明日會到花墟買花同街坊傾偈,因為這些靠民眾選票上位的議員,和群眾接觸溝通根本就是家常便飯,有甚麼大驚小怪?
只有那些不代表市民、也不靠市民投票的官員,才會覺得和民眾接觸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更重要的是,這些帝王微服私訪後,何曾真正能解決市井小民的問題?香港的權貴都試過微服出鏡瞓劏房住籠屋,講完真係好慘後,完。繼續過山頂人上人的生活。堅離地對他們來說不是缺憾,而是一種優越的表現。
人民又想到另一個方法:出身基層便能夠不脫節。
太天真了,正如讀法律的人就一定有法治精神嗎?
出身不重要,屁股坐的位置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