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獨白:金融海嘯最大贏家(楊懷康) - 楊懷康

堆填區獨白:金融海嘯最大贏家(楊懷康) - 楊懷康

雷曼倒閉觸發金融海嘯。十年後中外傳媒鋪天蓋地作回顧檢討,《經濟學人》別出心裁,借雷曼在紐約第7街舊址門口咖啡檔主Masood的冷眼,檢視十年來金融業的變遷。
雷曼已矣。大到不能倒的金融巨無霸得政府撐腰,卻死過翻生,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經濟學人》說07年世界五大投行瓜分整個行業32.6%的收入;經過十年修理整頓,到如今其份額紋風不動;巨無霸依舊大到不能倒。換言之,再爆大鑊——或然率是100%——政府非出手不可。干預之為物,一開了頭,永冇斷尾!
信貸評級機構的寡頭壟斷同樣叫人沮喪。金融海嘯由垃圾債券引爆。沒有評級機構打分(即是造媒?),基金不能落叠買垃圾債券;故此評級機構即使不是金融海嘯的元凶亦是幫兇。闖出大禍,評級機構非但毋須問責,《經濟學人》說海嘯後標準普爾、穆迪及惠譽依舊壟斷96.4%的評級信貸市場,份額跟海嘯前無異。

監管機關大力擴充編制

股神畢菲特以專營壟斷的生意為投資首選。他言而有驗,擁有穆迪。觀乎評級機構的不倒翁地位,股神投資哲學的加強版許是:投資首選乃專營壟斷而又毋須孭鑊的生意。
雖說是壟斷,信貸評級機構之間尚有競爭。至於絕對壟斷,則非手握監管大權的衙門莫屬。《經濟學人》指出,自爆發金融海嘯以還,美國聯邦儲備局負責監管金融運作的部門,其人手從3,000人陡升至4,800人,增幅達六成。
那只是聯儲局而已。此外,聯邦層面的監管機關起碼尚有貨幣監理處及存款保險局。在地方層面,州政府另有監管銀行運作的衙門。十年來這些衙門以聯儲局為馬首是瞻,大力擴充編制、加強監管,是可斷言。
州政府固然睇住聯儲局做人,全世界的中央銀行何復不然?即以我們的金管局而言,這十年間其編制同樣大幅飆升。在07年,金管局總共有654名僱員,到了18年,已跳升至962人,增幅為47%。
在聯繫匯率制度下,港紙即美金,是以我們沒有獨立於聯儲局的貨幣政策。較諸聯儲局,金管局要關顧的事情本土得很。然而胡雪巖說過:「與其待時,不如乘勢。」聯儲局既是開了擴充編制、加強監管的勢頭,有理冇理,金管局哪有不食住上之理。
僱員編制擴充近五成,薪酬待遇又如何?07年金管局的薪酬開支為7.56億元,到17年已飆升至15.46億元,增幅為104%。說到底,實務既是有限,架屋叠床增聘人手,頗考功夫。相對之下,加薪自肥更為實惠。薪酬增幅倍於編制膨脹實乃情理中事。
但凡衙門皆服膺柏金遜定律,有冇實務,必定有為。(Exhibit:毋須市民申訴,申訴專員主動調查這、調查那。)金管局則在美國樓市爆煲前夕,藉提供資金,助人上車置業之名,向房利美(Fannie Mae)借將,成立按揭證劵公司。
這家金管局全資擁有的國企生不逢時。方成立,樓市已過熱。自09年以來金管局八度使出降低住宅按揭成數、提高買樓人士供款能力要求等辣招。另一邊廂,旗下國企則提供資金助人置業。雙手互搏,何以自圓其說?
再者,樓按乃銀行的肥豬肉,競爭劇烈;國企輕易分不到一杯羹,十年來由是從樓按轉型為無孔不入的財仔,向藝人、小丑,甚至吊緊鹽水的美食車放貸。到今年,更賈其餘勇,成立年金公司。不幸同樣出師不利,首批100億元年金,市民認購不到五成。坐慣衙門的官僚有否本事做生意,毋須多說。
房利美雖非像按揭證劵公司般的國企,卻是「政府贊助的企業」(GSE)。既有政府撐腰,由是有恃無恐,在金融海嘯前借九成七孖展炒垃圾債券——跌價3%即被追孖展迫倉。大家不難想到結果是甚麼。房利美等GSE佔近八成的樓按市場,即使炒燶了垃圾債券,卻如假包換是大到不能倒。《經濟學人》說他們至今依然由政府管有,如何善後,茫無頭緒。
監管干預,管出了空前的金融海嘯,此可又無礙大權在握的衙門擴充編制,加強監管。誰是這場災劫的最大贏家?當推習大大口中,「吃飽飯沒事做」、高薪糧準、永冇鑊孭的官僚了。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