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 馬 - 陶傑

刺 馬 - 陶傑

中國人的政治哲學,因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的兩千多年權詐藝術,或聲東擊西,或陳倉暗渡,或蔣幹傳書,或指桑罵槐──你看,隨便撿用四個所謂成語,都與「欺詐」二字有關。
小如瑞典之中國遊客一哭二鬧墳場事件,大至阿里巴巴主席「退休」;由一兩年前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被批,到吳小平論說私營經濟應該退出歷史舞台。千里來龍,脊隱脈現,到此結穴。洋人看中國,永遠看不出真正的門道。
鑼鼓喧天,眼花繚亂,若看過群英會和借東風,即知大陸人之謂「水很深」。大陸十三億中國人,連街市賣菜的都是一名眉精眼利的政治動物。美國的中國問題「智庫」,尚且長期天真,更何況飲食加嘩嘩嘩的香港人。
早在一八七○年,已經有西方記者和傳教士在中國。經歷了洪楊「太平天國」之亂,西方報紙對中國的報道也日漸廣泛而深入。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奇案: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南京閱兵後回府途中,遭到一名叫張汶祥的河南平民刺殺。此即傳誦一時的「刺馬案」。
兩江總督不是小官,相當於江蘇省委書記。張某刺殺了一名高官,即束手就擒。慈禧震驚,問其時正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此事甚奇。曾國藩冒一身泠汗,說:的確奇。
張汶祥自供刺馬動機,說馬新貽在任,捕殺了許多海盜,海盜中有張之弟兄,而且馬還嚴打非法放貸,張汶祥以此為生,生計既斷,遂一怒而復仇。
此一動機,殊為可笑。民間即有種種傳聞,包括馬張二人早已相識,張曾是太平軍,收買過馬新貽為潛伏在官方的臥底,豈知馬卻變成雙面諜,捕殺了張汶祥所屬的一支髮匪。張亡命歸來,乃予制裁。
但另有一陰謀論:曾國藩領導湘軍,撲殺洪楊有功,但殺進天京之後,太平天國的珠寶儲備,被曾國藩兄弟劫掠一空。慈禧一直追問:珠寶在何處?曾國藩報稱盡毀於戰火。
慈禧半信半疑。平亂之後,將曾國藩調到北京任直隸總督,在身邊看着,並委任能幹的馬新貽去兩江,任務是追查太平天國的珠寶被曾家兄弟班侵吞的證據。
曾國藩連李秀成的供詞,也敢修改了才呈獻慈禧,是何等樣人,乃一不做二不休,張汶祥是曾國藩那條線派去南京的殺手。
此所以案發後慈禧有此一問。問的時候,想必一對眼睛,盯着曾國藩,曾才嚇出一身冷汗來。
當時的泰晤士報,有駐華記者,其時正第一波全球化,此案應該是國際新聞才對,但洋人看不出名堂。曾策劃刺馬,也沒有證據。但中國式的鬥爭,那麼容易顯露證據嗎?
阿里馬真想退休?這一次,英國人認為,瑞典中國客墳場奇案,與達賴喇嘛來訪有關。洋人總算有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