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移山填海闢地建屋發展絕非天方夜譚。60年代的尖東大包米、觀塘、葵涌,以至70年代的沙田、大埔等填海活動,後過渡期的新機場及西九龍填海。總括一句,戰後香港的經濟及社會發展,填海闢土是不可缺及不爭的一環。因此,在單靠舊樓、舊區重建及釋放地積比率增加可建樓面面積已不能滿足上樓需求,再加上供求不平衡造就的高地價高樓價的前提下,大規模填海來增加土地供應是不爭的解決辦法。
然而,大規模填海闢出的土地需時起碼10年才能建屋,因此須分短中長期來佈局。在中長期填海方面,諮詢文件提到大型的填海可在港島與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進行,多個智庫包括團結香港基金及規劃、工程、測量等專業團體亦支持大規模填海。其實,上屆政府已研究中部水域填海的初步構想,為縮短時間,本人希望現屆政府可將諮詢文件第55頁提到填海工程時間表中提及的前期工作需時的七年半大大減少,希望統籌及執行者包括立法會把程序及時間表有控制地fast track。
在短中期填海方面,有四個較小規模填海點。
一、油麻地避風塘。隨着珠江海床的挖深及其兩岸現代化碼頭的建造及供遠洋貨櫃船直接出入(如南沙及蛇口港等),香港的中流作業、駁船等行業已大大萎縮,特別是油麻地、大角咀一帶陸上的配套行業亦急速轉型,多個駁船運作碼頭包括油麻地避風塘的功能已退減至只供躉船停泊,數量銳減的躉船停泊可轉移到其他地方,如青衣、葵涌或屯門等已有躉船靠泊起卸的岸線。
油麻地避風塘可配合重建發展
因此,油麻地避風塘的65公頃佔地可填平提供建造公私營房屋。特別是市區重建局已在油旺這兩個九龍最老及密度最高的區域進行深入研究,需重建的商住及用戶都需要有一定臨時或永久的安置,所謂的decanting地及屋宇。因此,避風塘的同區另類用途是應該考慮的。
本人了解到,油麻地避風塘雖然在維港西邊已轉彎的海域,但仍然受到《保護海港條例》的約束。因此,把現有避風塘填平會涉及條例的修改。這是一個政府及立法會要衡量的公眾利益取捨。
二、西九龍岸線的整合。從地圖上可見到西九龍水域岸線從油麻地避風塘外堤向西北拉至荔枝角都是零亂不堪,新機場及機鐵啟用後似乎未被整理過。這條岸線內亦包括在討論的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及近貨櫃碼頭一帶零亂不堪的貨車及貨櫃車停車場。本人認為岸線的拉直,雜亂地塊的整合,以及局部填海可提供一定的土地供應,在規劃中再加入海濱長廊及公園是值得一併考慮的。
三、屯門內河碼頭。屯門內河碼頭的歷史任務亦隨着上述珠江兩岸現代化貨櫃碼頭的建立營運而使用率很低。從增加土地供應的角度來看是有價值將碼頭以致其附近的蝴蝶灣及青山灣岸線作小型填海。新組成的土地可分別供安置從棕地撤出的非住宅使用者以及建屋。至於近期遭屯門區議會因交通配套不足而否決的建議,可以透過道路交通設施完善化的專題設計來解決。政府應有專責部門與碼頭、區議會及其他持份者共謀實行方案。
四、龍鼓灘。由青山發電廠至龍鼓灘及沿岸向北移,直至流浮山的岸線都是可考慮規劃填海創造地塊。以往這條岸線一帶未受重視是因為不同時間有發電廠、堆填區、內河碼頭及操炮區需規劃的禁區。查香港已回歸21年,這個跨紀律部門及駐港部隊共用的操炮區的重要性是否大大減低了呢?範圍可縮小些或遷移嗎?
(土地供應 三之二)
周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