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夠兩歲,便要返學,好像已經成為今日學前教育必然「定律」——幼稚園預備班(Pre-Nursery,下稱N班),又學些甚麼,是否必須要提早讀書年齡,以適應幼兒班(K1)?當每年也有不少過來人家長分享經驗,說名校不會取錄沒有讀N班的小朋友云云,亦覺得與其將小朋友交由工人照顧,倒不如早讀書過校園生活。兩歲小人兒,一天三小時的常規校園生活,真的跟在家學習迥然不同?
開學第八天,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置富)幼稚園七個N班小朋友,再次跟家長分離,正式獨自上堂八天;採訪當天,仍有一名小人兒整整三小時沒停過喊,老師也沒離開過他身邊,不斷用玩具、書本分散他的注意力,只是不消一會,又喊過……校長劉慧德強調,不會隔開哭哭啼啼的學生,「始終都是第一個星期上學,都是適應期。他們由出世到兩歲,都是由父母、長輩照顧,對於學校的環境一定陌生。他們喊,我們未必會『抽離』他們,否則會令他們覺得喊便可離開課室。其實,他們一邊喊,一邊也是在上堂,觀察其他小朋友,也有遊戲,慢慢會見到他進步。」
有些小朋友只需要一星期便適應到校園生活;有些則需要一個月,劉校長十多年教學觀察,最長試過三個月罷了,「都是上學時喊一會,上課時遊戲、吃茶點沒問題;直至放學,覺得很耐沒見父母,有些掛念他們便開始喊。」
早適應群體生活
這代多是獨生兒,就算有兄弟姊妹也不多,讀N班就是先讓他們有群體生活,「讀N班,他們見識多些,與人相處機會多,都是一個機會學習觀察,學校環境亦刺激到他們,幫助其認知、社交等不同範疇發展。我們見到兩歲返過N班的小朋友,社交真的進步些,自理能力都強,這對升讀K1有幫助,因為與人相處,對規矩都有基本認識,容易適應幼兒班生活。」至於讀N班是否必須,她覺得家長要視乎家庭環境,平日有否家人照顧,「若只有工人、長輩照顧,反而上學有群體生活,學到部份知識,將來容易適應K1,與人相處的信心都強得多。」
就是大部份長輩都視小朋友為「金叵羅」,工人又會幫孩子做好所有事情,無形中削弱孩子的自理能力。採訪當天所見,教師會提點小朋友做好自己的事情,包括玩具丟在地,也請小朋友自己撿起,「每天自己放好書包、執書包、取物品,甚至食茶點自己打開食物盒和杯蓋,自行進食,抹嘴清潔。當然在家都可以做到,不過家裏長輩實在太悉心照顧,完全幫小朋友做完,那便會抹煞他們的機會。」
互相模仿 學習聆聽
社交方面,兩歲幼兒比較自我,加上平常在家,根本少有機會學習與其他小朋友分享,而學校環境正是培養他們與人溝通的方式,「在自由遊戲時間,你會見到小朋友都是自己玩一份玩具,少有與人一起玩,這種自我,多少是他們兩歲必經階段。學校會透過一些遊戲,像傳遞玩具、皮球,令他們知道遊戲不是一個人玩,而是跟小朋友合作;一份玩具可以輪流玩,也可以一齊玩。」從中學習尊重別人,像老師說話時要聆聽;想表達時要舉手,慢慢建立一套規矩。
不少人都覺得「Trouble Two」兩歲的小人兒最難教,既自我,亦未學識好好用言語表達情緒,因此動輒哭鬧發脾氣。而早返學,好像有學校教常規,父母也有學校的方法可循;劉校長笑道這種情況,在學校反而不算嚴重:「他們這個年齡,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很多時候想靠自己能力做好;家長可能覺得孩子反叛,跟以前很聽教的很不同。其實,小朋友十分聰明,在學校跟屋企可以是兩個不同性格的呢!」
按能力教學術知識
早上學,是否代表早些學習術科知識,準備考名校?特別這代K1面試,考學術、常識的程度,往往與一名普通兩歲多的幼兒能力不符,然而,N班的學術內容又是甚麼?「我們會教A至Z字母發音,部份相關詞彙;數學則透過活動,小朋友大致可數一至十;若小朋友的能力強,我們會提升程度,當他們數到十之後,還可以數下去,便教十一、十二至十五;老師會因應小朋友能力、程度調節教學的內容。」
至於常識方面,學校施行主題教學,每一單元教圍繞孩子生活的常識,由小朋友親自探索,遊戲、聽故事、科學活動等,像交通主題,有戶外觀察車輛名稱、數目、種類等;透過扮演司機、乘客,學習乘車的規則。
至於大小肌肉發展,學校每天均有大肌肉活動時間,會根據小朋友歲數發展而編制體能活動:如爬行、平衡、跑、跨越、跳躍、拋擲等身體協調動作。小肌肉活動則在小組進行,幫助幼兒提升手眼協調、指力、靈活力,為將來寫字作基礎準備。
開學前需要戒片?
不少學校會在取錄學生後,告訴家長要訓練小朋友開學前戒片,劉校長表示,戒片需要因應孩子能力,「小朋友是否可以語言表達需要?肌肉是否發展到一個合適時候去做這件事?甚至因應天氣,都會影響戒片進度。所以,我們沒有規定要戒片才上學,反而每天我們都有如廁訓練,像帶小朋友排隊,教他們洗手,怎樣去洗手間。」
校方會跟家長講解進度,「未戒片的小朋友會穿學習褲,而老師每天按時間安排換片,幫他們清潔;會跟家長商量哪個時間適合,可以不穿尿片、學習褲,不過都需要準備乾淨衫褲,全班暫時八個學生,只有一兩個已戒片。」
記者:羅惠儀
攝錄:劉永發、羅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