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起跑線》中,男女主角為了把女兒送進名校,參加了面試培訓班。老師教他們死背答案,其中一個問題是,「你如何看待貧窮?」這樣的問題,成年人都答不出來,更何況一個幼童?標準答案是,「父母帶我去探訪貧民,我學會了分享。」
後來,男女主角為了搶奪政府分配給貧民孩子的學額,搬進貧民窟住了一個月,反而在那兒得到來自貧民無私的分享。男主角去餅乾廠打工,第一天薪水被扣光,貧民朋友慷慨地把收入的一半分給他,因為「父親不可以空着雙手回家。」女主角拿不到政府配給的米,她的貧民朋友也分了一半給她,因為貧民知道「餓着肚子睡覺是甚麼滋味。」為了籌措孩子進名校必須繳納的課外活動費,男主角的貧民朋友使出了窮人的絕招:做撞車黨,冒着生命危險騙錢,但他沒有一絲猶豫,就把其中一份錢給了男主角。
這些貧民一輩子沒有離開過貧民窟,父親是貧民、爺爺是貧民、太爺爺也是貧民,他們沒有受過好的教育,不知道貧窮可以教人學會分享,但他們確確實實地無私地與人分享着他們僅有的東西。這是非常諷刺的社會寫照。口中說分享的人,去打劫窮人的土地、資源、工作機會、教育機會。真正的窮人,卻在貧窮中學會守望相助,彼此分享。
學生在名校究竟能夠學會甚麼?也許學會的只是如何編織關係網,並用功能性去衡量周圍的人,只結交有利用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