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風像食河豚 - 曾志豪

打風像食河豚 - 曾志豪

山竹來襲,許多香港人打風的唯一消遣便是上社交媒體分享並轉發各區受災的情況。
先是將軍澳屋苑一整排玻璃窗全毀,風雨長驅直進,客廳變成明日之後。
然後一發不可收拾,這個傳來大角咀舊樓外牆倒塌,那邊傳來地盤天秤折斷,又有水淹杏花邨的災情。這些受災影畫每每看得你嘩嘩連聲,然後慢慢地會有一種「獵奇」心態,會不會還有更誇張的災情呢?
在排山倒海的受災資訊下,普通塌樹或者窗台漏水的case是不會入你法眼,就像那些追風者一樣,追求更具破壞力的畫面。
許多受災短片,都夾雜着拍攝者興奮的笑聲。有一條片是一個單位的平台水浸,戶主三人冒雨用水桶舀水。拍攝者興奮的猜測他們的身份,又忍不住嬉笑,好像發現甚麼有趣的事。
當你在安全情況下,任何受災畫面都可能變成一種獵奇觀賞。
颱風下總有市民冒險觀浪,網民大多批評「累街坊」、「有乜好睇」。其實這種冒險心態人人都有,大廈火警/有人跳樓/幾車相撞,總會吸引一圈又一圈圍觀的市民,和追風觀浪並無分別。
香港人太幸福。我們住在一個非常安全的都市,基建良好,天然避風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風災對大部份香港人而言只是不能外出的一個假期,所以才有閒情雅興「賞浪」。譬如菲律賓的風災破壞力驚人,家破人亡,滿目瘡痍,當地人怎麼可能還有心情追風?
電視台的記者最愛以身試災,在當風處食風,在巨浪處撲浪,誓要和垃圾桶風中追風,才叫交到功課滿足市民知情權。市民受到鼓勵,何不自己也來一段直擊報導呢?「好開心啊咁大個女第一次打17級颱風,都唔係好勁啫」。或許災害對都市人而言,就像經過師傅處理的河豚,是安全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