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世代的更替 - 喬靖夫

MONDAY:世代的更替 - 喬靖夫

最近跟一些很愛、很愛打籃球的年輕人閒談,令我驚訝的是,當談到從前殿堂傳奇魔術手莊遜(Irving 'Magic' Johnson),或者90年代至千禧年頭耀眼球星如萬人迷Penny仔夏達威(Anfernee Hardaway、右)時,他們有部份竟然表示不認識!
這麼寫絕對不是要批鬥年輕人,而只是把這當作一個現象去談。我的驚訝反應,是因為在自己固有觀念中,認為這些傳奇球星是任何籃球迷不可能不識的名字。不過當我嘗試代入他們的成長時代再細想一下,又覺得其實不是那麼值得驚奇。
回想自己在90年代初才真正開始看NBA,對莊遜或者布特(Larry Bird)的認知,其實只來自很有限的球賽,包括1992奧運「夢幻隊」,此外就是一、兩卷看完又看的精華錄影帶。他們兩人的歷史地位極是超然,甚至可說是NBA的救世主,但我始終沒有親歷過其頂尖時代,他們給我的記憶和衝擊,跟後一輩佐敦(Michael Jordan)等始終差得遠。我也如此,更莫說相隔遙遠得多的今日年輕球迷。
從前就在本欄文章談過,要真正領略一個球星有多強,看精華影片,永遠比不上看完整的球賽;而當你是在不知結果的當下一刻去看時,那「強」的感受就更厲害。我也認識一位還是學生的籃球迷,專研過去球隊及球星歷史,如數家珍;但我也很相信,即使他多投入,還是不會真正複製到當年球迷的激情感覺與記憶,最多只是一個故事的收集者。球星總在努力寫下自己未來的歷史地位,但現實是,隨着世代更替,誰的形象都會漸漸變淡,或者只成為一個象徵符號。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