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礙簡稱智障,溝通障礙,當然可叫溝障。溝障不會死人,但會生不如死。溝障無法治療,但可以避免。想避免它,先要了解溝通的本質,以及溝障的成因。
有些朋友喜歡抱怨,周遭的人無法跟他溝通,說話時流露淡淡哀愁,甚至有種遺世獨立的孤高。聽到這樣的話,我通常白眼翻到背脊,報以一聲清脆的「挑」,再無情地戳穿真相:「你怎肯定是人家無法跟你溝通,而不是你無法跟人家溝通?」
沉默寡言的人,並非最難溝通;倒是口若懸河之徒,才真正拒人千里。喋喋不休地說話,不是溝通,那是推銷、傳教、做talk騷、表現自我。這類人只渴望世界的認同,不在乎別人的理解,所以也不願意理解別人。但溝通的基礎正是理解,不是表達;是用腦,不是用口。溝障成因很多,歸根究底,總離不開我執,無法從他人角度理解事物,某程度上也是想像力的貧乏。
最鮮活的例子,是山竹襲港前夕我看到一幅網上照片:某豪宅的落地玻璃窗上,有人用膠紙貼了兩個小小的「十」字,留意是「十」,不是「X」或「米」字,而那「十」字也很迷你,約佔窗子面積十分一。聰明的你該馬上明白,主人用英文叫菲傭貼膠紙,說了「cross」這個字。那菲傭顯然是天主教徒,順理成章以為「cross」是十字架,沒想到是交叉。她一定以為主人叫她在窗上貼膠紙,意義就像摩西吩咐以色列長老,取羔羊的血塗在房屋的門楣上,作為標記,那麼當山竹經過香港時,就會像耶和華巡行埃及,一見標記,就不會擊殺門內的人。
主人看見「十字架」會否噴血,不得而知;但我最近經歷一件事,就令我內心淌血。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你站在我面前,不知道我愛你,而是談了大半天,你一直不懂我說什麼。想感受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不妨嘗試跟長輩解釋一個新興詞:曲線。「曲線」是一種很玄的東西,看得懂跟看不懂的人,像同性戀和異性戀那麼涇渭分明。日前在社交網站看到一篇文,說作者在巴士站準備下車,前面是位阿婆,帶着很重的行李箱,有點拖不動,作者目擊過程,以下是原文(標點是我加的):
我心很痛,一個阿婆有了年紀,還要飽受這種折磨,她的身體撐得住嗎?我在後面難過的流下眼淚,我終於忍不住喊了出來:「阿婆,加油!」突然全車一起跟着大喊,「阿婆加油,你可以的」。最後阿婆用了五分鐘,靠自己把行李箱拖落車,香港人就是這麼熱情,別再說香港人冷漠了。
請停一停,想想這短文說什麼。
好吧,如果你真的停下來沉思,表示你太認真了;如果你還破口大罵乘客沒出手協助阿婆,證明你是「認真魔人」。很不幸,我在網上看見某長輩中伏了。
這當然是一篇「釣魚文」,即網上惡作劇文章,作者杜撰脫離現實的故事,提出有歪常理的觀點,引誘不虞有詐的網民表態,從而挑起無聊透頂的爭端。上文用的修辭技巧,時下叫「曲線」,實則古已有之,稱「反諷」。信不信由你,「曲線挑戰」可測試你的心理年齡。很奇怪,上了年紀的人,也許思維過分非黑即白,一般無法辨別「曲直」。是喪失了幽默感?抑或對一切掉以輕心?我試圖向中伏的長輩解釋「曲線」,他聽了大半天,結論居然是:「無論如何,香港人真的很冷漠!」你不能叫醒裝睡的人,更不可能點醒太認真的人。
有一些人,你永遠無法跟他分享笑話,他也不可能分擔你的煩惱。出身、內涵和智力,往往一開始就把人分隔了,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他出盡全力也不能放下的我執。也許扯得有點遠,但溝通障礙是古往今來皆存在的宇宙性難題,莊子稱之為「小知」與「大知」之別,我也記起維根斯坦談「紅」(rot)這個尋常不過的字時說:「『紅』字是否表示某些我們共同認識的東西,並對每個人來說,額外表示某些只有他自己才認識的東西呢?」(das Wort"rot"bezeichnet etwas uns gemeinsam Bekanntes; und fuer Jeden, aussderdem, etwas nur ihm Bekanntes ?)從這角度看,溝障就涉及語言本質了。
要避免溝障,其實唔難。有人問:「大師,什麼是快樂的秘訣?」「不要和無法溝通的人溝通。」「我完全不認為這能使人快樂。」大師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