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terest經常傳來香港老照片,勾起我上ebay回購失散多年的老相機的趣致。
80年代前後,很多日本品牌的相機和鏡頭都交由東南亞地方的廠房生產,包括了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星加坡、越南,與及香港。在eBay上買到的東南亞版本,一般用料較為經濟,要價也比較便宜,但仍相當實用。至於註明日本產地的,一般用料都很厚重,幾十年後賣出來,還是潔淨如新,要價也相對地高。向日本人買,雖然會稍貴,但幾乎保證保養得完美,有部份也可能是翻新過的。我做唱片的時候,行內的音樂同好,經常向我索取日本版的黑膠唱片,他們買DVD,也是要日本版的,因為拷製出來的畫質實在優勝。反映日本人對技術產品的保養和尊敬程度。
年青時候用的是萬能達(內地譯作美能達),已經是70年代的事了,兩支自動對焦鏡頭到現在還是新新淨淨,堅固且耐用。萬能達在2006年1月退出相機市場,並將部份資產出售給索尼(SONY)。今日我們用索尼的機身,仍然可以使用以前萬能達的鏡頭,的確是有頭有尾有誠意的延續。eBay有很多萬能達的機身和鏡頭出售,喜歡攝影的,可以到eBay去淘寶。
從萬能達而想起了海鷗,那是偉大祖國歷史悠久的光學相機產品,原本參考徠卡(Leica)研發,印象中早年的光學玻璃部件來自好像是東歐、捷克之類,品質極其優秀。我於89、90年間曾經帶一部雙鏡反光機去巴黎用黑白菲林影教堂、影蒙馬特(Montmartre)山丘街景,照片比今日數碼相機的二千多萬像素的成像還要銳利。我在90年代中還可以在國貨公司買到一台海鷗的雙鏡反光機,記得不過200多元左右,把玩了幾次放回盒裏,算是回憶的珍藏。菲林機在千禧年左右開到荼蘼,數碼機接力和摸索,爬了十多年,才把成像的銳利度補回,優勢則只不過是即影即有,和可以即時上傳到雲上社交而已。
早幾年海鷗試圖東山再起,出了一款雙鏡反光模樣的數碼相機,叫做CM9,貌甚寢,另外好像還有一款便攜相機CK10,皆稱自主研發,用家踢爆內裏還是Olympus、Sony、Samsung、Ambarella的部件,真的不知如何自主。弔詭的是,90年代中,萬能達和海鷗曾經合資合作成立上海美能達光學儀器有限公司,千禧年後,萬能達借索尼輪迴轉世,只是不知道海鷗尚能飯否。
中國人雖然也喜歡影相,但始終當做閑情和消費,很難出三兩個有意境和內涵的大師。以前盛行過所謂沙龍風格,構造的是朦朧美,意向於水墨畫,近來也少見了。西方攝影有一大部份的內容因記者和探險探奇活動而豐富和震撼。我們一般就只影旅行、風景、生活輕巧而過眼雲煙。就算靜態,認真的西方攝影表達對山川的崇敬,不稱影風景(Scenic)而稱影地貌(Landscape Photography),以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為祖師爺而蔚然成派。
香港因為沒有關稅,成了全球相機消費天堂。香港以前有為日本品牌做裝嵌,後來這些實業都北上了。高端光學產品我們沒有耐性去研發,低端的卻有誤打誤撞而創出了風格來的。學生的親戚原本做閃光燈光學產品,後來靈感到,做了一台類似針孔式的玩具相機,本來是要供給要求不高的低端用戶的,影出來的照片成像較粗,殊不知成了一種特殊的風格,叫做Lomography,風行全球,這款便是Holga相機。香港人有世界接觸和視野,人口雖少,但經常有揚名世界的機緣,包括電影、體育,甚至相機,這一點是我們香港人引以自豪的。
eBay上周遊列國,買舊相機首選當然還是日本賣家,貨品描述誠實而恭謹,買家反應紀錄,幾乎都是100%滿分,投訴近乎零。其次可信任的便是德國、英國,但價錢加上運費很貴,美國人用機比較粗,外觀就不如日本人的保養得潔淨;驚驚的是東歐一些賣家,前蘇聯和東歐都出產過一些不錯的機身和鏡頭,很多從烏克蘭、立陶宛等地賣出,見eBay的賣家信譽統計歷史較好的才好一試。我買過一些純粹為「發古幽之情」的相機,收貨後發現是甩皮甩骨的(瓦良格號現象),典型的商品與說明不符,反正所費不多,也就算了。在網上周遊列國,見微知著,反映了個別地區的民風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