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的殘酷真相 - 馮睎乾

速讀的殘酷真相 - 馮睎乾

朋友打算為孩子報速讀班,問我意見。我反問:「做咩問我呢?」
「你睇書好似幾快,咪問吓你囉。」
「你又知我睇書快?睇書啲咁私人嘅嘢,點可以做俾人睇?你幾時見過我睇書先?」
「咁又冇。就當我誤會你,咁速讀班你認為應唔應該讀呢?」
「點解想令郎學速讀呢?」
「我想佢比其他人更快吸收知識。」
「咁佢應該學特異功能,唔係速讀。速讀,只可以幫佢更快吸收垃圾。想比其他人更快吸收知識,其實唔難,只要佢聰明過其他人就得㗎啦。你可以想像吓,有咩書係可以速讀呢?高等數學固然冇可能,就算歐幾里得《幾何學》,一樣冇得速讀。《詩經》、《楚辭》、莎士比亞,龜速慢讀你都未必吸收到。要三十分鐘讀完《唐詩三百首》,唔難,但你讀完後吸收到咩知識呢?你大概只會講到一句:『《唐詩三百首》係一本唐詩選集。』係咪覺得好有成功感呢?」
「即係話,速讀冇用?」
「其實人人都識速讀,只要你讀嘅係垃圾。越垃圾,你讀得越快,因為資訊量係零。資訊量越高,你個腦一定load得越慢。外國做過研究:睇書嘅時候,眼球每一次停頓,只可以睇清楚七八個字母,而每秒鐘眼睛會停頓四五次。根據以上事實,我哋可以做個簡單計算:假設每個字平均有五個字母,加一個空隔,一分鐘眼球大約可以睇清楚二百八十字。呢個數目可多可少,人人唔同,但重點係,如果你大幅提升速度,必然影響理解。其實人嘅眼睛結構,已經設定咗一個速度上限,你視網膜嘅細胞唔會多咗,所以你冇可能大幅提升吸收資訊嘅速度。知唔知坊間速讀法有咩秘訣?」
「好似係話,你睇書嘅時候,心入面唔好跟住讀。」
「冇錯,速讀法通常教你避免subvocalization,即係默讀。我都唔贊成默讀,我通常讀出聲。呢種方法係好慢,但鬼叫我蠢咩。古人一樣咁蠢,無論東西方,佢哋讀書都直接讀出聲,仲要搖頭晃腦,直至成本書背晒為止。正因為咁花時間,所以要小心選擇,只讀好書,唔睇垃圾。講返轉頭,其實默讀有咩問題呢?真係會慢好多?開口讀,你會攰、失聲,甚至斷氣,但默讀冇呢啲問題,而且快過開口讀好多。速讀另一秘訣係:隻眼一路向前,唔好睇返轉頭。但如果你本書真係咁不堪回首,我建議你不如唔好睇。好作品有豐富層次,譬如一流詩歌,最好係讀完後一句,睇返前一句,搵返呼應嘅地方,思考佢嘅內在結構,隻眼應該上下左右跳嚟跳去,先可以更深入理解內容。講到尾,速讀嘅真正秘訣,係粗讀。」
「速讀即係唔可能?」
「錯啦,乜都有可能。古人有個邢劭,史書話佢『五行俱下』,五日讀完成套《漢書》,『略能遍記』。英國十九世紀作家Lord Macaulay,傳記話佢睇書嘅速度,等於常人揭書嘅速度,而且過目不忘。我相信呢啲記載係真嘅,但你睇唔睇到邊度突破盲腸?呢啲人從來冇學過速讀。佢哋睇得快,只因為佢哋特別聰明。」
「咁普通人即係冇辦法讀得快啲啦?」
「你又錯啦,普通人絕對可以提升閱讀速度,方法好簡單。你想游水快啲,應該做咩呢?咪游多啲水囉。想睇書快啲,咪睇多啲書囉。睇書多嘅人,識嘅字自然多,又熟悉唔同嘅句子結構同修辭,理解力自然更好。理解力好,咪睇得快囉。十六世紀意大利有個書癡,成世人匿埋睇書,從來唔寫書,但好多學者向佢求教。到佢晚年,有學者寄啲新書畀佢,佢係咁意望吓個目錄,隨便揭幾揭,已經睇完成本書,仲可以話返畀你聽,每一章係講啲乜。你知唔知點做到?因為學者寫嘅書,好多時天下文章一大抄,你引咩經據咩典,佢早就睇過,所以唔使睇都知你講乜。睇得多,自然睇得快;快到唔使睇,呢啲就係速讀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