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民置業需求有增無減,大批「無殼蝸牛」有住屋需要,卻在樓價高企年代,置業上車早成為遙遠的事,「死儲難儲」大筆首期,也無法追趕樓價升幅,市場早期望政府重推首次置業貸款計劃,透過低息貸款,成為「有殼一族」。
「無殼蝸牛」首期不足
政府覓地困難,一場土地大辯論也無法扭轉目前土地供應短缺之勢,加上美國聯儲局本月底再度議息,本港即將踏入加息周期,即使市民儲蓄一筆首期,在息口上升年代,成為左右入市信心關口。
1997年董建華年代的施政報告,推行首次置業貸款計劃,當時凡未曾擁有任何物業的市民,包括是家庭及單身人士,均可透過有關低息貸款,向政府借款30萬或60萬元,作為置業首期,不少市民透過有關貸款一圓置業夢,距今,一晃眼已21年,若當年承造25年按揭,已距離供滿樓的日子不遠矣。
昔日1997年樓價高企,政府推出置業貸款計劃,今日樓價較97年高峯期還要高,惟銀行防止金融借貸危機再現,已將按揭水平大幅下降,沒有過度借貸的樓市,即使在加息及貿易戰等負面因素影響下,樓市僅呈「大漲小回」格局,即使樓價下滑兩、三成,「無殼蝸牛」仍是不足夠首期置業。
目前,僅部份財力雄厚的發展商自行推出高成數按揭或十足十借款計劃,惟亦非所有市民符合資格,因而市場對政府重啟首次置業貸款計劃呼聲大增,若能照顧一班準上車客首期,讓他們入市購買二手樓,對二手市場流通量亦會增加,釋放盤源,令購買力再流轉換樓市場,推動樓市不致於陷入一池死水狀況。
記者:湯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