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爆烋10周年】
【本報訊】今日(9月15號)是雷曼倒閉十周年,風暴又再襲港,不過今次是「真.颱風」山竹。近一星期,各媒體先後回顧了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災難,不過高速回帶後,除了喚起慘烈記憶及感慨外,究竟甚麼是迷債、雷曼之死「衰乜嘢」,以至美國「印銀紙」救市,十年「水浸金山」,看官可能仍是一頭霧水。畢竟,雷曼倒閉比97、98亞洲金融風暴,確實更加複雜及牽連廣泛。
作為結語篇,深入淺出,打個比喻,所謂迷債中伏,就等於客戶以為購入的是名牌優質鵝肝醬,殊不知內裏只有不成比例的鵝肝,其餘是混成一堆的次等雜肉(次按MBS)及無限「衍生」的雜臟雜碎醬;客人買貨,原來還跟製造商對賭吃後會否出事(CDS,信貸違約掉期),結果真的要「入廠」修理,原以為擔保的是現金賠償,卻赫然發現,賠上的竟是另一堆雜肉製品(CDO,抵押債務證券),套現無門。
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是百年老店,曾是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MBS)(銀行將按揭貸款應收賬,打包成證券化產品再轉售予投資者)市場的「一哥」發行商,不過成也發債、敗也發債。
迷債名字絕對誤導
除了入場費夠「迷你」外,迷債名字絕對誤導。債券本質是保本防風險,一旦發行人倒閉,優質債券的投資者與銀行債權人一樣,在索償次序上排於最先列。
專業投資者參與債券或相關衍生工具,風險自己盤算,入門金額起碼要200萬至500萬美元;最慘是2003年開始,雷曼發行迷債「益」散戶埋枱,門檻降至5,000美元。
雷曼迷債系列絕非按該公司信貸狀況而發行的優先債,而是與其他大型公司信貸掛鈎的多層式CDS的合成產品,一句講完,CDS即對賭間公司「掂定瓜」,抵押品就是雜肉醬CDO。
結果,2006年美國樓市見頂急墜,次按貸款先仆,跟着MBS、其他信貸衍生工具崩塌,投資相關資產的銀行、發行人或擔保商,便綑綁式瀕臨死亡。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