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月餅攻略 人手製 冇得輸

港故事:
月餅攻略 
人手製 冇得輸

還有10日便到中秋節,走進人來人往的深水埗舊區,穿過一幢圍上棚架的唐樓,橫越一個重建中的地盤,來到一家座落於南昌街已數十年的餅家,店舖裝潢低調,但開業52年來每日客似雲來,每逢中秋更忙個不停手,全因餅家堅持人手做餅,雖然生產速度比起主流機器製月餅相差十倍,但餅家第二代傳人張子榮(榮哥)深信慢工出細貨,他最自豪餅家的出品多人買、多人食,「冇咗啲人有啲失落㗎!」傳承一門手藝,除了需要有心人落足心思經營,更需要捧場客支持。
撰文:李晟謙 攝影:簡明恩

榮哥經營的八仙餅家,舖面擺滿各式唐餅,當眼處正是熱賣的各款月餅。穿過一旁的收銀櫃枱步入工場,6名師傅圍着木枱,正在製作雙黃蓮蓉月餅。其中兩人將麵粉團搓成餅皮,另外兩人為蓮蓉團包上鹹蛋黃,再放上電子磅量度重量,切去多餘蓮蓉,交由老師傅包好放入模具整成月餅,最後一人烘培約15分鐘,大功告成。
「有8包糖要送過嚟!」舖面姐姐喊道。「拎開啲盤放入去先」,舖頭的第二代傳人榮哥指揮着大局。餅家前身是1966年開業的茶樓禮餅部,1978年茶樓因興建地鐵導致生意慘淡而結業,從長沙灣落戶至深水埗現址,繼續由擔任茶樓禮餅部掌櫃榮哥的父親經營。
行年54的榮哥身材圓潤,樣子敦厚,一生結緣餅家,替人送上祝福。他說十多歲時便到茶樓禮餅部幫手派月餅,「供完月餅會你攞餅卡嚟,大份就兩抽,細份就一抽,執好晒喺度,攞張卡打個印就畀你」。那時候茶樓為方便員工凌晨開工,會提供宿舍,榮哥父親任掌櫃職位較高而分得一間房,所以一到暑假榮哥便會由元朗出九龍,「嗰時幫手係貪玩,唔係正式工人」。

餅家屹立深水埗數十載。

「太子爺都要做㗎,冇特別優待。」

中學畢業後榮哥曾外闖遊山玩水,至一兩年後心定,18歲正式到深水埗的舖頭幫手,「嗰時想搵嘢做,冇話刻意入行」。初頭榮哥只是在舖面賣餅,「賣賣吓整餅師傅唔得閒,咪幫手整餅,冇乜正式教,都係自己偷師,你肯學,佢(師傅)就肯教你,我𠵱家好多餅都識整」。雖然是餅家太子爺,但榮哥說得直接,「太子爺都要做㗎,冇特別優待,都係同埋一齊做」,日做12小時是等閒事,一年更只有中秋、端午,冬至及過年放假。
最初幾年榮哥與父親更日夜都在餅家過活,晚上收工後便洗澡、讀報,然後在店舖中打開兩張床鋪休息,「嗰陣時呢度(深水埗)未有地方住。悶?都係㗎,咪出去公園行吓」。一位餅家負責人、一位太子爺,日日也在捱世界,「當時都唔係小康之家,生活掹掹緊咋,係兄弟姊妹陸續出身先至好啲」。
榮哥入行時80年代正值行業的黃金時代,中秋節及農曆新年人流最旺,每年零售及月餅會可以賣近6萬盒月餅,顧客要在店外排長龍。不過後來有大集團分一杯羹,投放資源宣傳,小本經營的榮哥自然較遜色,餅家的生意慢慢回落,「食餅嘅人冇少到,但競爭多咗,又有連鎖店競爭分薄晒啲生意」。現時中秋節餅家若能賣到萬多盒月餅已是驕人成績。
榮哥說,每年端午節過後便開爐做月餅,農曆6月初便開始零星發售,到中秋節前約一個月,要移師葵涌的工場趕工,每天產量可達數千個。那時候,榮哥擔任護士的胞弟便會請假回來幫忙,年年如是。

八仙餅家通常整月餅至農曆八月十三日,榮哥表示:「第二日洗嘢,然後過節,呢個行規嚟,以前會去酒樓一齊食餐飯,𠵱家畀利是各自各聯歡。」雖則如此,但中秋節後,餅家仍然小量製作月餅滿足愛好者,至過年前,騰出人手製作賀年食品。

不同月餅的模具形狀不一,部份模具使用逾40年。

「入行30年,整餅最巴閉!」

餅家出名蓮蓉月餅,「試過食同行月餅,真係有分別,我哋月餅仲靚過佢」,榮哥說他們出品的月餅「蓮蓉香、冇得輸」。傳統的豆沙月餅、五仁金華火腿月餅亦是店舖的招牌貨。現時機器製月餅每分鐘可以生產逾百個,相反人手製造每分鐘最多生產十多個,但即使如此,榮哥依然堅持:「(人手製)整得好食囉,我哋用料正、新鮮,第二度買唔到咁新鮮嘅餅。」講到做餅,榮哥最自豪。
做餅30多年,這手藝是榮哥一生成就,「整餅都係最巴閉啦,其他又唔識,煮飯都唔識」。榮哥入行後與父親拍住上,至十多年前父親年逾八十榮休,榮哥才正式接手餅家。
餅家所在舖位的業主是榮哥的好友,對方只要求維持一定收支平衡。無心插柳傳承一家老店,從父親手上承接的52年招牌,沒有子女的榮哥倒沒有刻意想過繼承問題,只要一日有客人支持,一日也開舖招呼,「做到嗰時咪嗰時。(即係幾時?)唔知㗎!」潮流興懷舊,追捧消失中老店,但有捧場客的店舖,何來會容易消失?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