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做到老的未來社會(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活到老做到老的未來社會
(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近來日相安倍打算提出社會保障改革,將日本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以上,並延緩日本人民在70歲前提領退休金。此舉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在暫時不減少福利的情況下,讓人們繼續工作,將可為財務吃緊的福利體系續命,也能帶來經濟增長。
事實上,日本所面臨的老齡化議題,也是大多數歐美先進國家,與中印等發展中國家都無法避免的問題。東西方的處理有不少差異,最明顯的就是對於工作年限的態度。根據經合組織(OECD)資料,超過65歲仍在勞動者,韓國有45%、日本約43%,而西班牙只有5%、法國約6%。

為年長勞工提供培訓

由於大多國家都深陷少子化的困境,加上預期壽命不斷上升,原來設想的退休金制度已經不可持續。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報告指,到本世紀中葉,美英等六國的退休金將有224兆美元的缺口,若加上中國與印度會達到400兆,是現在全球經濟規模的五倍,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負擔得起。但各國在民意壓力下,退休金改革的水平有限。既然無法節流,那麼惟有開源,延期退休是合理且必要的選擇。
問題是,要把年長者留在勞動力市場,必須採取一些措施,確保他們有真正的就業前景,有品質的工作甚至可以促進健康狀況。但這不只需要政府的配套政策,還得要全體人民轉換對工作的既有觀念。
就前者來說,政府的公共就業服務必須滿足年長勞工的特殊需求,例如通過兼職工作結合退休金收入,可幫助年長勞工延長工作時間。此外,重新培訓工作能力也有助於市場需求,像是英國針對老年勞動力市場量身訂製,在勞工50歲之後,提供職業指導,以便勞工規劃他們的晚年職業。
就後者來說,可分為企業與個人兩方面。企業必須學會將年長勞工視為資產,也就是消除對他們的歧視,並調整工時和工資以符合需求。這點要做到不容易,因此政府應協助立法消除歧視,如日本有規定當員工達到退休年齡,僱主有義務提供新的僱傭合同,雖然條件大多無法與過去相同,但可以保障就業。
在個人方面,勞工必須明白,提前退休已不是一種既定權利,必須習慣更長的職業生涯與接受不同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比起將養老責任歸於政府與僱主,勞工更應該認清老年時的經濟福祉在於自己長期的規劃。現在自願定額繳費(DC)制度已是主流觀點,勞工最好提撥更多的收入作為退休之用,政府真正要做的是確保退休基金的收益。
提前退休是具個人價值的夢想,但社會就得付出高昂代價,後世子孫恐怕已經負擔不起。在可預見的未來,除非人工智能全面接管工作,人類經濟體系隨之調整,否則我們只能準備活到老做到老,以維持老年生活的品質與尊嚴。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