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1日,中國教育部都和央視製作一個叫《開學第一課》的節目,每年主題略不同,但都是「愛國愛黨」的洗腦教育,去年主題是「中華驕傲」,今年在國際制裁下驕傲不起來了,主題是「創造向未來」。
今年節目引發網上批評。首先是教育部要求學校通知所有家長和學生一定要看這節目,甚至要求學生上傳和家長一起收看的照片;其次是在節目開始時先播15分鐘廣告,等於在節目中植入商業元素;其三是請來了氣質陰柔語調娘娘腔的小鮮肉,被質疑要培養怎樣的男孩;其四是請來成龍講他的名成利就故事,這一個曾經為「教子無方」而公開道歉,並且私德有問題的藝人,如何能夠做孩子的榜樣?
「創造向未來」的主題,分為「夢想、奮鬥、探索、未來」四個篇章,這是在嚐到中國科技落後滋味的情況下,帶政治目的地引導孩子對科學的興趣,為中國創造未來。
從中國孩子的《開學第一課》,有網民就提出日本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開學第一課是甚麼?
對孩子來說,上學是人生中重要的開始。這意味着,他們將脫離父母的羽翼與庇護,獨自面對社會。因此在日本,首先需要學習的,便是獨立。
日本社會一致認為:孩子不能嬌生慣養,不能沒有生存能力。獨自上學是學會獨立的第一步。如果學校離家很近,上幼稚園的孩子也會自己走路上學。即使父母接送孩子,書包也都由孩子自己拿。有照片顯示,日本皇室的小公主愛子,父母送她上學也是自己打傘和拿書包。
日本的課程設置,在一至二年級,開設生活課,教授日常生活的基礎知識;三至六年級,開設社會課,教授社會的風土人情;五至六年級,開設家政課,教授縫衣、煮飯等技巧。在學校吃午飯,日本學生要自己搬運食物、分配食物、分類處理垃圾、自己收拾餐具、揩抹飯桌。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被列為上學的第一要義。
其次,要學的是責任。日本非常注重個人對社會與群體的責任。小學生除了正常值日外,還要負責清潔課室、走廊的牆壁、地板,清洗廁所。孩子經常參加各類社會公益活動,比如訪問養老院的老人、在郊野海灘撿垃圾。日本人從小就習慣了一種觀念:集體中的任何人都要服務他人。
第三,孩子在學校要學的是磨礪。日本幼稚園的孩子,冬天無論多麼冷,都穿短褲上學。每年的大寒節氣,老師還會組織小朋友脫掉衣服,半赤裸地運動,除鍛煉體魄之外,也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與吃苦的精神。
其四,孩子要學會尊重。尊重他人,重視禮儀。
日本孩子剛懂事,父母就會教他們禮儀用語、鞠躬和餐桌禮儀。碰上老師和長輩,孩子會主動脫帽鞠躬問好。過馬路時,孩子給讓路的司機鞠躬表示感謝。
在颱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中,或在世界盃賽場的日本觀眾席,世人都驚嘆日本人的質素。這些質素不是來自DNA,而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獨立、責任、磨礪和尊重,是現代人應有的品格,是一個社會面貌的整體呈現。中國人固然缺乏,香港人在孩子成長中也有所忽視。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