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香港段即將通車,從審批撥款到首日售票,政府與港鐵的說法一直備受質疑。除了一地兩檢、預算等議題難以自圓其說外,近期每隔數天便有一、兩單關於班次、清關時間、行李託運、票價等時間成本、效率的問題成為城中熱話。一言以蔽之,皆源於特區政府推銷高鐵過程中失敗的期望管理。
本非直通車、飛機替代品
高鐵為國人引以為傲的原因在於大大改善人民出行體驗。以往需要乘坐普快、長途大巴的跨省,或省內城市間旅途,行程由大半天縮短到三、四小時。簡單來說,高鐵是國內既有鐵路網絡的升級版。但落入香港特區政府的宣傳,卻成為香港至廣州直通車替代品。結果自然引來外界批評,直指廣州南站實際位於番禺,進入廣州市區仍需乘搭40多分鐘地鐵。誤當為直通車外,又宣傳到幾乎可以取代飛機,九個小時內可到達北京、上海。但實際上,除了有足夠時間返鄉的長假期,乘坐高鐵的人主要是中、短途商務客,或周末到附近城市旅遊的家庭、旅伴。如果坐過高鐵的話,定必發現周圍的乘客不停地轉換,因為大概兩、三個小時便會到達他們的目的地,很少人會坐完整的八小時車程,行李託運在高鐵系統本身就沒有必要。
近日,當局又似乎醒覺,介紹他們認為喜出望外的各個中途站。誠然,只停福州、廈門等大站,不停汕尾、陸豐、普寧、莆田等小站,只會浪費資源。因為,我們始終不能忘記這是一個交通網絡,而非點與點的運輸工具。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些規模相對較小的高鐵站轉乘配套成疑。例如,日前有本地電視台記者走訪潮汕站,發現站內指示不清晰,有乘客找不到公交站。實際上,這些高鐵站只是二、三線城市火車站的升級版。由高鐵站到市中心,很多時只以停站頻密的巴士接駁,不一定設有直達市區的穿梭巴士。個別公交站、的士站更是建於高鐵站外。主要原因是相關部門欠缺交通樞紐的概念,興建時也是各自為政。筆者在此溫馨提示那些北上只會跟團、喜愛穿着polo、在大灣區商場用廣東話高聲呼喊服務員以彰顯香港人身份的「愛國人士」,必須慎重考慮是否選擇高鐵出行。如非懂得召喚滴滴的話,只可以排隊輪候那些只議價、不跳錶的的士,或車程約一個多小時的巴士。這些又說明為何滴滴或黑車在高鐵站如此盛行。
小站如是,在大站轉車也非方便。近日,國內熱傳一篇名為〈乾脆,請上海虹橋站接管了北京南站吧!〉的文章,內容圍繞車站如何擠迫;地鐵轉高鐵如何不方便;排隊坐的士的人龍如何長,及黑車等問題。該篇文章刊出後,一石激起千重浪,引來各地網民吐槽。高鐵站南北廣場、上下層不相連;入口只有一兩個、地鐵安檢等原因導致長龍等批評罄竹難書。結果,個別高鐵站決定整改,更換的士站位置、增設標誌等。可見,高鐵如飛機般方便,內地人也未必認同。
最後,政府與港鐵錯誤的期望管理產生甚麼效果?在首日售票已呈現。例如,有人排三小時購票而不知使用售票機的話,只需兩至三分鐘便可完成。探其原因,無非是他們誤以為購買一張高鐵票,如同機票或直通車票般「隆重」,不知內地人即使現場購票,手續與買一張地鐵單程票幾乎無異。除此之外,那位極為期待坐頭班車的伯伯,表示希望到深圳北站「食嘢、行下」,相信到過北站的人也會會心微笑。香港成為國家高鐵網絡一部份,本來並非壞事,但由到達機場便有專車接送的離地官員、商人宣傳,未有掌握高鐵優勢,得到以上結果也在所難免。
魏仲甫
居深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