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文匯》今昔(李怡) - 李怡

世道人生:《文匯》今昔(李怡) - 李怡

9月9日是毛澤東死忌,也是香港《文匯報》創刊日。是巧合還是詛咒?
今年創刊70周年,找了一批影歌星當「形象大使」和慶典嘉賓,他們不顧形象地歌頌《文匯報》「形象正面」、「中肯」、「內容真實」、「有責任感」……。不必認真,他們都是演慣戲的藝人。
但政界人物就要押上自己的公信力了。其中梁振英自稱41年來《文匯報》的讀者身份從未間斷,李家超說自己從小已是該報讀者……。特首林鄭在慶典上的講話最精爭,她說:「《文匯報》銷量以百萬份計,已成為覆蓋全球華人社會的華文媒體,影響力和公信力備受認同。」又說,「文匯網是訪問量最高的香港報紙網站之一。」
這些話典型地實踐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的名言:「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也知道自己是說謊,他們也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說謊,但是他們依然在說謊。」
根據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2016年的民調,《文匯報》公信力評分為4.45,在收費報章中排名倒數第二,僅優於《大公報》。林鄭的公信力是否也和《文匯報》一樣「備受認同」?
2015年港大校委李國章於校委會會議上的錄音聲帶流出,李國章表示,「有人說左派報紙,如《文匯》、《大公》寫了數百篇文章去攻擊陳文敏。但坦白說,我不讀《文匯報》、《大公報》,我亦認為大部分香港人都不讀《文匯報》、《大公報》。所以《文匯》、《大公》寫得越多,越多人反對。」
現在報攤上已很少見到「銷量以百萬份計」的《文匯報》《大公報》了,儘管許多地方都免費贈送,但市民仍然很少取閱,或有取來墊煲底,或拿去賣給廢紙回收站。
近年《文匯報》偶有抨擊我的文章,但我從無反駁,而且心中還有老派人的念舊之情。60年前我在這報紙的《文藝》周刊投稿,是我走進文壇的階梯,因此它可以說是我的搖籃之一。李家超說自己從小是該報讀者,「因為它文筆佳,每天閱讀有助提升中國語文水平」,若指「從小」是對的,但若說到今天仍然如是就大謬啦。五、六十年代,是李子誦當總編、金堯如當副總編、秦瘦鷗當副刊主任、羅孚當《文藝》周刊主編的時代,雖然立場擁共,但編輯都是一代才子。1980年我訪問過1948年在香港創辦《文匯報》的老報人徐鑄成,在訪問中,他說生平最不喜歡歌功頌德的文章,他說做新聞、寫文章有一個要訣,就是不要說人家常說的話,不要用人家常用的句子,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要有新意,使人看了感到新鮮。
那時的《文匯報》儘管已是黨報,但主筆政者仍然會記得中國報人張季鸞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主張,因此雖然是為中共宣傳,也仍然有點譜。但在中共黨性主導下,老報人凋零、撤換,宣傳工具也變成旨在滿足上級的自慰心理,不再顧及宣傳效果了。
89年六四前後,《文匯報》一度再顯雄風,其後就徹底走向張季鸞「四不」的反方向。
梁振英宣稱讀了《文匯報》41年,他沒有在更早之前黨味不那麼重、還有文化氣息的時候讀它,於是近41年就讀出他今天這副模樣。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