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公屋所以移民 - 曾志豪

因為公屋所以移民 - 曾志豪

最近聽到一個移民的理由,比較特別,就是「公屋」。
那是一個中西結合的家庭,老婆是香港人,丈夫是英國人,有一對子女。老婆堅持子女的教育是「中西並重」,所以金頭髮的小孩子也能講流利廣東話。他們在香港已經生活過超過20年,但最近打定主意,回到丈夫的家鄉,移民英國。
理由是,公屋。
他們回憶,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人,生平最大志願便是買私樓,逃離公屋。大家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公屋居民。那還是一個擁有「公屋/居屋/私樓」的向上流動階梯。
但一切都改變了,今天年青人最大的夢想是抽中公屋。已經住在公屋的拼了命也要留守,公屋已經成為了「我的志願」。
我們都明白背後的苦衷,他們也知道,問題是,他們接受不了。昔日香港人嫌棄的公屋居然成為今天的奢侈品上價貨。
我想起了慈禧和窩窩頭的故事。
慈禧在八國聯軍破城時逃離北京,倉皇辭廟,一路挨餓;後來意外吃了一個窩窩頭,直如天上美食,思念再三。和平後吩咐紫禁城御廚照辦煮碗,結果硬是吃不到當初的味道。當然,走難的時候吃甚麼都覺香,農村人吃不到精米白麵粉造成的包點,唯有吃粗糙的窩窩頭。農村視窩窩頭為棄之不可惜的食物,大家夢想都是要吃精米白饅頭。
這個窩窩頭就是公屋。明明以前香港人的夢想就是上車上樓,不住公屋,但今天大家知道公屋才是好東西。因為香港人正在走難啊,我們正在經歷劏房橫行、即使上到車也要靠父幹的年代,所以我們赫然發覺,四四正正又平又靚的公屋才是最好的選擇。
只有落難餓肚子的人,才會愛吃窩窩頭;當香港人覺得公屋才是王道,也就表示,香港人落難了。
當香港人追捧公屋,朋友便知道,這兒環境惡劣,唯有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