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下一波金融海嘯原點(盧峯) - 盧峯

中國是下一波金融海嘯原點
(盧峯) - 盧峯

再過幾天就是美國大型投行雷曼兄弟爆煲10年引發金融海嘯的日子。記得當年雷曼出事,美國政府在救與不救之間猶豫,市場屏息靜氣等待,期望雷曼可以像較早前的Bear Stearns(貝爾斯登)得到政府拯救,避過清盤的噩運。
然而,當時國會及傳媒對政府以公帑拯救金融機構有抗拒,財長保爾森為了顯示政府並非「黃大仙」決定draw a line不拯救雷曼,任由這家全美第四大投行清盤。往後的事已是history:市場極度恐慌,大小金融機構不肯拆出資金,也不願跟其他機構進行交易,原本資本匱乏的機構立時斷水難以運作,正常的金融交易、資金流也大受影響,迫使銀行間互相「擠提」。接着房利美、房貸美、AIG等「大到不能倒」的巨企相繼出事,股市大跌,差一點就令美國以至全球金融體系崩潰。
金融海嘯10年過後,發達經濟體總算走出低谷,美國經濟今年全面復蘇,領失業救濟金人數跌至41年新低,失業率在3.9%低位;歐盟經過金融海嘯及債務危機後也總算復原,連希臘這歐豬也已走出谷底。10年前的金融海嘯似乎已變成歷史故事,還有分析說海嘯後各國金融機構、銀行已作了不少改革,又不斷有壓力測試,再發生類似危機的機會不大。
這樣的分析只能說是忘記了歷史教訓,也沒有好好了解資本主義體制。事實上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從沒有停止過,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正是華爾街崩盤的後遺症,70年代全球滯脹則與美國放棄固定匯率及大幅貶值所引發的動盪有關;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從泡沫經濟到泡沫爆破令日本陷入四分一世紀停滯。
墨西哥、阿根廷、拉美各國近30年來幾乎每十年就出現一次危機。當然還有令港人有切膚之痛的97-98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前除了極少數Whistle blowers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外,其他絕大部份人都指亞洲小虎們經濟基調良好,外匯儲備充足,政府外債不高,不可能出現拉美般的金融危機。實情卻是它們的經濟、金融體系漏洞多多,不堪一擊,容易骨牌般一個接一個倒下。

漏洞若「爆煲」勢火燒連環船

只要認真看看近百年全球經濟史,就能發覺金融危機並不是特殊情況,也不是因為有甚麼貪心、不負責任的企業家、投機者才引發危機,而是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必要之惡,周而復始的在不同經濟體、不同資產市場出現,基本上防不勝防,任何改革都根治不了。
那下一個可能出事的市場或經濟體是誰呢?從種種迹象看,中國的可能性最大。在97-98金融風暴、08金融海嘯中,中國可說秋毫無損,甚至漁人得利,因為中國金融市場基本上隔絕於國際市場,外來波動難以影響內地市場。但沒經歷過金融震盪不等於它的金融體系沒有問題,反而意味體系的問題、腐朽給隱藏起來,繼續擴大發酵。一旦某個環節出事,所有潛藏的漏洞將如火燒連環船那樣一起「爆煲」,規模之大實在難以想像。
此外,由於中國政府從未處理過系統性金融危機,官員既無經驗也無知識,手忙腳亂的機會比對症下藥大得多。只要看看年前北京在股市大跌後如何暴力救市,如何引入毫無作用的「熔斷機制」,就可知道內地金融官員應對危機的能力如何粗糙低下。由他們處理規模比股市大跌更大的危機怎能不火上加油、弄巧反拙?
更何況經過多年膨脹累積,個人及非政府企業掌控的資金數以萬億元計,他們若大規模走資,資金緊絀情況急劇惡化,人民幣匯率也將大幅波動,隨時會令內地經濟出現十年前美國的亂象。
當然,中國金融體系出事對全球經濟的殺傷力及不上10年前以美國為震央的金融海嘯,但由於中港金融體系密不可分,內地出事的話,香港受創肯定比亞洲金融風暴大。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