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彩虹花海、美得像童話般的北海道回到香港已是午夜,次日早晨看新聞得悉在我抵港三小時後,北海道發生強烈地震。朋友說我萬幸。從個人來說是的,但我想到那美麗的河山、善良的人民,卻偏偏天災不斷。不是矯情,而是真的心有戚戚然。
第一次去北海道,雖不是薰衣草季節,但看到漫山遍野連綿的七彩繽紛的花海,不僅疑幻疑真,更有一種感動。據說北海道富良野種植薰衣草,是1940年代一家日本香料公司從法國引進薰衣草種子開始的,1972年,化學合成香料技術取得成功,日本公司從國外進口更廉價的香料,一年後香料公司中止了收購北海道薰衣草精油,許多農民把培育了好幾年的薰衣草都毀了,開始轉種稻穀。富田農場的富田忠雄內心糾結,不忍心毀掉心愛的花海,一年年拖着,直到1976年,日本鐵路局的掛曆出現了薰衣草花海美景,吸引大量遊客,為富田農場帶來了出售香袋等產品的生計,才改變命運,花海的神仙美景也從此得到保留。
這是日本人對自己所愛的堅持。
不論有多少天災,不論傳出多少關於福島輻射污染蔬果的信息,日本仍然是香港台灣大陸人旅遊的至愛。近年旅遊點更從日本的大城市擴至農村。許多旅遊紀事中都說日本鄉下的空氣更新鮮、天空更藍、道路平整乾淨、看不到任何垃圾、河水清澈見底、田地和樹林也沒有污染。鄉下也有大型商場,以及與城市相同的基礎設施。逐步實現了城鄉一體化的日本,鄉居比城市更舒服寬敞。
40多年前,在我初創《七十年代》月刊的時候,有一位華裔日本留學生,每星期都郵寄一份《朝日週刊》給我們,記得當時連續好幾個月,這周刊以誇張的圖片,報道日本各地的「公害」,所謂「公害」,就是日語中的「污染」。周刊報道日本各地的河流被化學物污染、樹木被砍伐、空氣受工業煙囪毒化等事實,刊出觸目驚心的圖文。真的這麼嚴重嗎?也許未必。但日本是那時候,即40多年前,就注意到污染問題的國家。於是,才有今天這樣的土地、河流與空氣。
80年代初,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有一次中國某領導人談到「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我曾經當面同他們談到日本在十年前就注意的污染問題,我得到的回答是:中國現在求發展,防止污染的事太奢侈,顧不得了。
於是,中國近40年的「發展」就採取了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慢性自殺方式進行。環境越來越惡化,中國的水資源有三分之二遭到了污染,農田、森林、礦產資源飛快消失。中國農業荒蕪、農田荒廢、土地毒化、生態破壞,以致許多地方都難以居住了。「殺子」文化從來不會考慮下一代的未來。
中日農村的對比,最根本的當然是制度和文化的因素。撇開這一點,從自然與人的關係來看,也許正是因為日本有太多無法操控的自然災害,要全力應付自然,人就被磨練得堅強和善良,不容許再人為地製造災害了。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