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及詩鬼李賀享年廿六歲,另一著名例子王勃亦僅廿六歲,唐朝真盛產短命天才。遙憶當年在馬料水崇基湖畔飯堂邊吃邊背書:「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搭枱同學對曰:「鵝掌與雞翼齊飛,叉燒共豉油一色。」肥仔樑記得嗎?
出自王勃《滕王閣序》佳句(當然指前者啦),時來風送滕王閣,生命不在乎長度在乎濃度,一篇好文章已夠王勃少年成名,有說寫於十六歲,有說寫於六歲!因為文中:「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三尺童子啊,又云:「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可見作者以孺子自況。苟如是,王勃提早燃燒盡小宇宙,想想吾輩六歲時在做什麼?白活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他這首詩更熟悉吧,有共同信念,不必為生離死別悲傷。
王勃加上楊烱、盧照鄰和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四大天王排名像猜包剪揼,以為杜甫詩句「王楊盧駱當時體」一錘定音?但有版本作「楊王盧駱當時體」,而楊烱本人說過:「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若據他意願,原該「盧楊王駱」,煩不煩?唯獨榜尾無爭議,那麼駱最差嗎?不是,我最愛駱賓王。
駱賓王也短命(640-684),李賀死於肺病,王勃死於溺水意外,構成短命,當然還包括被殺,駱賓王因反抗武則天而遇害。武則天身份特殊,一方面她是篡奪者(所以駱賓王曾被譽為義士),一方面當她自願退位,復辟唐朝皇位的畢竟是她子孫,仍追尊她母儀天下,義士又淪為和諧的犧牲品、白忙一趟的反賊了。成王敗寇,連帶文學地位壓得叨陪末席,中國人就如此勢利討厭;其實,駱賓王在《討武曌檄》激揚痛快,被駡的武曌(武則天自創名字)也不禁脫口而出:「丞相怎遺漏這人才?」當世統治者不知有沒有同樣氣量,當世駱賓王倒由被殺進化為被自殺。時下不止一套大陸宮闈劇扮潮替女帝天翻案,卻誰敢替書生平反?
史冊另載駱賓王剃髮為僧避禍的傳聞,頗具流亡海外況味。殉難也罷,隱遁也罷,駱賓王做慣政治良心犯,早年即受屈坐過錢債監,一貫對付異己份子手段。其《在獄詠蟬》猶如現代啟示錄: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西陸指秋季,南冠指在囚,玄鬢變白頭,黑髮坐到白髮,誰忍見寒蟬效應?2018年9月8日氣節逢白露,譬如朝露,《薤露》便是早逝者輓歌。陰曆七月廿九,鬼門關將閉,天涯的烈士,地下的強魂,都來痛飲一杯吧。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