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當時已經有人說,這句口號背後實在是想輸出過盛的產能。但隨着中國官方宣傳機器對外對內都越來越強硬的高姿態,外界也開始將一帶一路與新殖民主義相提並論。
今年5月馬哈蒂爾再度當選馬來西亞首相,上任三個月便訪問北京,並同時宣佈終止三項與中國合建的發展計劃。輿論分析指馬哈蒂爾除了是要推翻前首相納吉的親華方針,更加是要抵抗新殖民主義的入侵。
「因為納吉親華,所以馬哈蒂爾便反『新殖民主義』;馬哈蒂爾勝利,就是馬來亞民族主義的勝利。」政治就是這樣簡單嗎?不要忘記,許多年前馬哈蒂爾也曾經高調反美帝、反IMF,更將亞洲金融風暴的所有責任歸咎於美元霸權,彷彿由權力滋生出來的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跟道德風險(Moral Hazard)以及過份的資本擴張完全沒有關係。
雖然對一般人來說,從個人取態和價值觀去了解政治人物和政府行為,會更加深刻和形象化。可是綜合歷史的教訓,人是制度的產物,政治領袖亦不例外。所以無論對古今中外的社會事件,我都傾向從利益和制度結構去分析。
說得再坦白一點,馬哈蒂爾雖然口頭謝絕與中國合建三個項目,但誰知道在往後的日子,又會否有其他的可能性?兩國就取消合作的公告,不但沒有半點劍拔弩張的意味,而且是不尋常的平淡。
「彈出又彈入」只為利益
馬哈蒂爾作為一個「彈出又彈入」的資深政客,而且是選舉政治的長勝將軍,他不但深明操作民眾預期,更加是分配利益的高手。正如我在這個論壇多次推介的一本好書《獨裁者手冊》所提倡的,政客最厲害的伎倆不是靠一張嘴一張臉,而是透過分配利益,讓自己永續地守着關鍵的位置。習近平如是,馬哈蒂爾亦如是。有理由相信,中國政府會再向馬來西亞招手,只要找對了門口,總有日會水到渠成。馬哈蒂爾是政治動物,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一樣都是政治動物。政治動物爭奪權力,最終還是為了利益。
隨着大國崛起,越來越常見「新殖民主義」這五個字。不過,究竟何謂殖民主義?新和古典,又有甚麼分別?假如說借錢予發展中國家大搞基建就是新殖民主義,這種過份簡化的觀點無疑有太多漏洞。畢竟,發展中國家賴賬不認數的個案比比皆是,甚至連基建項目一併收歸國有,亦時有所聞。究竟新殖民主義者如何確保自己在海外的利益不受損?
左翼觀點,對了一半。無論新殖民主義,抑或古典的殖民主義,或多或少都要在船堅炮利上有一定的基礎。不過,在殖民地歷史,大多數時候是無風無浪,沒有兵戎相見。甚至乎可以說,殖民地歷史往往比各部族以原祖封建主義統治要來得更文明和太平。
殖民者以寡治眾,說穿了,就是靠利益分配來控制權力。從前的殖民者,必須掌握資源甚至人力出口國外的渠道,並透過跟不同族群的土著首領交易,一方面得到貿易上的利益,另一方面透過土著首領,層層而下進行統治。隨着時代發展,本來奇貨可居的出口商品變得一文不值,殖民地權力架構所依賴的利益關係自然會崩潰,也出現所謂的脫殖運動。
脫殖就是解放?對不起,歷史告訴我們,許多國家在脫殖之後,因為失去了分配利益和平衡權力的機制,土著首領會有連綿好幾十年,甚至上世紀的權力鬥爭;就算名義上是同一個國家或者聯邦,利益的切割線總是清晰可見的。
究竟中國政府是否在推行新殖民主義?我不知道,但說到這裏,我忽然想到了三件未必有關聯的人和事:一、現任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香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的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曾在同一份施政報告中,重複提及一帶一路不下40次。二、特區政府以月薪26萬招募的「帶路專員」,規格委實有點寒酸,未夠班去擔當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三、涉嫌賄賂非洲官員,現正在紐約被拘押的名醫局長何志平。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