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播出的港台節目《講錢。講呢啲》邀得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華人置業主席劉鳴煒接受訪問,他在節目中大談其「應花則花、應省則省」的理財觀念時,說出了一段童年往事。劉鳴煒回憶自己10歲生日的時候,獲父親劉鑾雄送10萬元現鈔作生日禮物,但他並沒有將錢拿去買玩具,只是在往後的半年內「每日或隔日數鈔票」,最終還是將款項存入銀行。劉鳴煒想以這段往事帶出其「不應亂花錢」的理財觀是從小養成的,然而節目播出之後,年輕網民的反應是一面倒的揶揄他的「離地」,連德國駐港總領事館也忍不住在其facebook專頁「抽水」一番。
兩日後,劉鳴煒在出席一個青年活動時向年輕人教授面試技巧,又遭到網民質疑一個在家族企業工作的紈絝子弟,一生之中究竟經歷過多少個真的可以影響其人生的面試。再加上三年前他曾勸香港青年少去兩次日本,每月存3,000元作首期便可以置業的「煒論」,這位「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在年輕網民的眼中成了晉惠帝化身,屢屢提出「何不食肉糜」的質問。
平心而論,劉鳴煒鼓勵儲蓄的理財觀沒有甚麼不對之處,畢竟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大學生因過度消費而欠債也不是甚麼罕見新聞。而出身大富人家,在10歲收10萬作生日禮物並非他的選擇,亦沒有甚麼錯。倘若劉鳴煒只是一個富家公子,他的這個故事最多也只會被當作花邊新聞看待,讓平民羨慕、妒忌一下「貴族」的生活模式。
利益與大部份青年對立
然而,劉公子並非只是一個富家公子那麼簡單,他身為青發委副主席,有責任為政府的青年事務出謀獻策及向政府反映年輕人的訴求。劉鳴煒之所以屢屢成為年輕網民攻擊嘲諷的對象,是因為他身在其位,卻不謀其政。他不但沒有向政府反映年輕人所想,甚至多番出言將年輕人面對的問題歸咎於年輕人本身的不努力,像是將去日本旅行與不存錢置業扣連起來,而忽視了香港樓價冠絕全球的畸形現實。正是這種種離地的言行,將他身為既得利益地產商的身份凸顯出來,令他成為年輕網民的箭靶。
從另一個角度看,以劉鳴煒此類公子哥兒出任青發委,卻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特區政府的青年政策,一言以概之就是離地。香港年輕人關注之事,除了樓市畸形,就是工資低、工時長、上游階梯斷裂令他們看不到前景,關心時政的一批也會求社會公義、法治民主,然而凡此種種,劉鳴煒並無切身體會,也無認真看待。樓價暴升對他是利潤的增長;工時、工資對身為老闆的他是成本;一出生已是「貴族」的他不會理會甚麼上游階梯的問題;身為既得利益者更不可能談甚麼公義民主,試問如此與青年脫節、甚至是利益與大部份青年對立的人出任青發委,又怎可能會改善到政府的青年政策?而政府假若真心要聆聽年輕人的聲音,當初又怎可能像請大盜守金庫一樣,委任他出任此職?
以劉鳴煒出任青發委這一舉動,本來就是在向年輕人宣告,政府對你們的訴求漠不關心。因此他的言行再離地、遭再多青年的反感,對他和政府也毫無影響。說到底,他只是政府青年政策的一個最佳寫照。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