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中國宣佈在大陸居住的港澳台居民自9月1日起可以申請大陸的居住證,居住證類似身份證,持有人享有與大陸居民基本同等的權利。林鄭即「代表香港市民感謝中央關懷」。
「中央的關懷」隨即在9月1日人大常委會體現,會議通過個人所得稅新稅法,第一條規定,凡一年內在中國境內住滿183天的個人,「其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須繳納中國的個人所得稅。也就是說,香港人在大陸工作不得繳交香港稅(因為香港屬中國「境外」),而大陸實行累進稅制,個人所得稅最高要繳45%。所謂粵港澳大灣區提供香港人工作機會,這是代價。
我的人生歷程中,看過無數次「祖國的關懷」,中學階段的「關懷」是回到祖國升大學,同班同學中半數以上考取了。開始時,「祖國」也表現得關懷備至,但接下來的「海外關係」厄運就接踵而來,幾乎無人能免。經過各種苦難折磨之後,所有同學都灰頭土臉地回到香港,所學固然無用武之地,許多人甚而連謀生都困難。當然,能夠回到香港,擺脫祖國關懷已經萬幸,也有同學在文革期間被當作反革命分子槍斃而死的。
1958年是另一次祖國對香港人的大關懷,那時祖國號召香港有專業技能的人回國參加建設,迎接社會主義建設新高潮。不少香港工人被工會動員回大陸,幾年後,多數人也灰頭土臉回香港了。
東南亞60年代遇當地排華之災,印尼、大馬不少華人回到「祖國」,他們後來也大都離開了,許多人不能夠回到原居地,就留在陌生的香港,但這裏也給了他們發展的空間,至少沒有了祖國的關懷。
林鄭推動香港人去大灣區發展,說香港土地受到制約,住房、安老均難以發展,而大灣區正正能提供腹地為香港解決問題。
在立法會被問及會否取消每日150名單程證人士來港政策,林鄭就說:應該歡迎大陸來港的人口,因為這種人口紅利會帶動經濟發展。
為甚麼香港土地受限制,於是鼓勵香港人去大灣區發展,而另方面卻說大陸移民是香港人口紅利呢?難道香港本地人不是紅利,是多餘人口,而大陸人來港才是紅利乎?
我的妻子1954年回大陸升學,大學畢業在中學當教師。她父親和哥哥都是中共在香港的地下黨員,根正苗紅,在大陸初期也受到特殊照顧,若不是與我這個香港人結婚,應該更受器重。文革時就受到衝擊了,經歷在大陸居住20年,於1974年回到香港。改革開放後,她在青島發展貿易關係,交了些朋友,80年代,有一次青島的朋友說可以幫她取得居民證,買房等等都不必受境外人士身份的限制,她一聽到居民證,立刻說:我不要做居民。她對我說,這是條件反射式的反應;無論有多少好處,就是不會再做大陸居民。
大陸人,從上到下,有辦法的沒有辦法的都紛紛要「棄國」,香港特首卻還向香港市民推動去大灣區當居民,接受祖國的關懷?凡是贊美中國發展得多麼好的人,我建議你們帶個頭到大灣區居住,去埋我個份喇!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