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8月24日)E2版談中大丁衍庸先生的畫展在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行。左丁山曾往參觀該畫展,知道那是新亞師兄徐志宇(藝術70)發起的,他畢業後留在藝術系當助教,農圃道新亞校園細小,左丁山很快便與他認識,那時候藝術系的老師有陳士文、丁衍庸、張碧寒等等,大家都不清楚那一位老師更能名傳後世。丁衍庸先生在堂上教畫,常即席揮毫,下課後便送給學生,據徐師兄的粗略計算,丁公每堂繪畫20幅,一學期13堂,每年兩學期計,他在新亞執教21年,當送畫給學生近一萬幅。
如此即席創作,當然未必是幅幅精品,但已別具紀念價值。徐師兄發動舊同窗給中大文物館捐贈丁公遺物,以紀念丁公逝世40周年,同門熱烈響應,令中大文物館得到大批丁公即興之作。左丁山沒幾滴藝術墨水,參觀時特別留意他的「一筆畫」,丁公一筆到底,花鳥活靈活現,只能讚嘆不已。畫展內有好幾幅是廖少珍校友捐出來的,與廖校友相識,一時興起,便用手機拍攝下來。
能入讀新亞藝術系,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必須打好繪畫及藝術欣賞的根基,可惜今天中小學課程都不重視藝術科,即使是辦學原意為倡導藝術教育的沙田體藝中學,近年已不甚重視藝術科,與普通文法中學無異,實在令人惋惜。日前與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先生飲茶,他順帶贈予一套「竹都好有趣──藝術館在這裡(Living with Bamboo: Museum of Art is Here)」教材套,本是送給學校作教育推廣的。
這套教材以人人都懂的竹為起點,把一根竹由淺入深地詳細介紹:竹的用途、竹的食譜、竹畫竹書等等,家長和小學老師用此教材可引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創作慾,因學竹而啟發學書畫之心,是一套活生生,貼地的藝術入門初階。蘇東坡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學生自小學懂無竹令人俗的道理,總會領略多少藝術氣質。
左丁山看後,把教材套送給一位小學副校長。她的學校正策劃STEAM教學,把藝術ART加入STEM,便成為STEAM。為甚麼要加一個A?副校長說:「純粹教數理科技,恐怕學生不懂得生活生命的意義,學校要加入文藝的元素,才是完全的教育!」這道理不能說不對,但實行起來,小學由上至下已忙得要死,老師工作負荷很重,推動STEM已經不易,再要進一步搞STEAM,教師頭頂生煙矣!藝術館如能及時提供簡單活潑教材,對推廣本地學校的藝術教育,不無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