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永續栽培之二

【越陌度阡】永續栽培之二

【越陌度阡】
永續栽培(Permaculture)有別於所謂的各種生態農法。如果「有機耕種(organic farming)」是一種規範指引,要大家不下化學肥料農藥,不可傷害生態環境及泥土;那麼,各種生態農耕方法如日韓的「自然農法(natural farming)」、歐洲的「生物動力(Biodynamics)」便是不同的技術法門,務求找出一種自給自足的方式去增進土地能力,讓農業生產脫離會損害自然的農業生產模式(如過度耕作放牧、濫用外界資源),例子是自行製作肥料,輪耕系統,以天然調配的藥液去防蟲及增加植物的健康等等。Permaculture則沒有一套固有的耕作方式,而是根據環境,把各種元素整合,利用任何的栽種技術去建立一個可以持續自給的耕作系統。如果有機栽種是只顧及生產技術規範的「點」,自然農法則是關顧到耕作長遠發展的時間「線」了,而Permaculture可能就是延伸至包括技術、長久發展及系統設計的規劃「面」了。

對應位置/多項元素/多項功能

Permaculture設計師的眼中,沒有因循的種植方法,不會見田即耕,隨便下種施肥收割即完事。我們要看看那裏有甚麼資源,並引入適當的事物,尋找合適的品種,整合成相配的方案,不單要有產量,更要改善生產作物的土地及生態環境。我們為了方便讓人理解設計的概念,把設計的方式分為十多個「通則」(Principle),以及一些設計的想法,就在此簡單談談其中幾個吧。

系統中沒有任何廢物,都可以循環化成有用的養份(堆肥)。

池塘、樹木、農作物、動物與人類和諧共存。

我的農場是位於丹山河旁的山腳邊,因為坡度較大沖蝕也嚴重,泥土較為沙質貧瘠,首要就是保存泥土及增進土壤的質素,如果隨便翻土種植,每次下雨淋水都會把珍貴的泥土沖刷走。當年我跟父親第一件做的事情便是「種樹」,河旁及較低的地方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方,父親在野外找來十多株能快速生長的血桐樹苗,沿河栽種,水道和池塘的溢水口也是沖刷嚴重的地方,我們就種了深根能固土的白蘭花和落羽松抓緊泥土。而且,我們也不再在近河岸已嚴重沖蝕的田地翻土種菜,代之而起的是利用來種植果樹,四周種上覆蓋植被,飼養家禽和開挖池塘。為解決河濱水土流失的問題,我們用不同類型的樹木、灌木叢和草本植被(多項元素),安排在河濱不同位置去抓着泥土。它們也會不停提供落葉增加有機質,又可庇蔭家禽及野生小動物,果樹又可生產一點水果,更是一層外圍的防風林。池塘一方面可以平衡那裏的濕度氣溫,提供灌溉水,栽植水生蔬菜,養魚飼鴨,提供塘泥。家禽可以產蛋產肉,又會吃掉害蟲及腐爛果菜,更重要的是每天排出的糞便,與枯枝敗葉製成堆肥,農場便可以生產自己的肥料了(多項功能)。植物、池塘、家禽三個元素分開來管理,農夫將要供應它們各自需要的「資源」,又要處理它們各自的「問題」及「廢棄物」,但只要互相配合便能成為一個有效自營的系統,不假外求了(對應位置)。

多樣性/加速演替/小型系統

上面的例子也可以闡述一個穩定的生產系統,需要多項的元素配合,要水、要泥土、要植物、要動物、也要我們看不見或忽略的東西,如細菌、微生物、風、遮蔭、支援、運動……多樣性就是大自然賴以平衡的關鍵,這就是生態系統的概念,可是如何把這概念放進入農業生產呢?我們只可以一個個細小的步伐,嘗試模仿自然,減少錯誤,並以謙卑的智慧加以設計整合,讓穩定自給的生產系統加快出現。Permaculture設計者必須了解自然的運作,善於應用每種事物如野草、樹木、蚯蚓、禽畜、流水的微妙特性,讓每一樣元素安放在農場中都可以發揮其功能,協助種植和建構自給的生產系統,我們稱之為「Everything Gardens」(萬物都在耕作營生,不只是人在耕作)。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