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之所以掀起了一股懷舊熱潮,相信是因為一個時代的結束,大家忽然都想回頭看看;童年時期走過的宋皇臺天后廟,小時候媽媽用過的牡丹花暖水壺,戀愛時和情人在九龍城住家式小店吃過的一碗香葱排骨湯麵,沐浴在回首看夕陽的金黃之中,平添溫柔的嘲諷和浪漫。懷舊的照片、文章、影片和錄影紛紛上網,而其中比較冷門但其實很重要的一環是剪報。雖然說紙媒在漸漸式微,但是仍然有一批懷舊老餅在誓死效忠硬件實體的報紙雜誌。啊那提着雀籠挾着日報上得雲或龍鳳的歲月;坐下來嗤啦一聲把新聞版打開,側着頭瞇着眼看到的戰爭和災難,盡皆成為茶餘飯後的消遣。遇到喜歡的香山亞黃或陳韻文,遂剪存下來,張貼成冊。日子久了,紙張泛黃;偶然興致來了翻看一遍,紙頁之間仍然散發淡淡的漿糊甜香,那是逝去了的老好青春歲月的氣味。
目前有兩個較為重要的老報紙雜誌網站,一個是香港文學資料庫,其間有小思老師數十年在故紙堆中埋首經營的心血;另外一個就是文友陳進權的香港文藝剪貼簿。香港文學資料庫的體系宏大,收錄了大量的報紙雜誌,有許多是完整的全文收錄,如「大拇指」、「素葉文學」及「中國學生周報」。可惜看不見我懷念的「青年文友」。香港文藝剪貼簿,一如它的名字,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私人和精緻的網站,但是貼出的剪報總數,連文字及漫畫,依然可觀,超過七千篇,涉及的作家畫家約一百四十多位,其中有大家熟悉的王司馬,沈西城,劉以鬯,學院派的黃國彬,黃維樑,較冷門的冷雲,凌冰,和已經去世的嚴以敬和蔡浩泉。網站的主要內容是1971年至1990年間香港報刊的專欄,連載短篇小說和漫畫,而且特備陸離翻譯杜魯福電影劇本一欄,通共收錄了九個劇本,是值得杜魯福迷參看的一份文獻;因為沒有出版成書,只有在這網站上可以看得到。剪貼簿中收錄的短篇小說作家有早已成為殿堂級的西西、也斯、鍾玲玲、何福仁,和較為冷門的迅清。卻原來迅清也寫過小說。這些都是別處看不到的。
剪貼簿的重頭戲是專欄文章,收錄的專欄總共五十六個,作家有亦舒、西西、也斯、方沙、岸西、小思、戴天、陳韻文、鍾玲玲等名家,還有如今成為香港重要詩人的淮遠和康夫。這些專欄的文字一般都寫得比較輕鬆隨意。(也有例外,康夫就比較嚴謹,淮遠一向保持精密。)像岸西寫午睡醒來,聽到生硬的琴聲夾雜着炒菜的油煙自窗外吹進房裏,又或者陳韻文在滋事扎寫鑽石山的小雜貨店,都是當年香港此時此刻的吉光片羽,似乎和歷史無關,卻是最真實的民間生活脈搏,流露出充沛的元神。當然還有好些作家年輕時隨意抒發的思想感情,因為沒有什麼防衛,或許生澀,卻見真切。陳進權自己寫的「我的剪報歲月」就是雋永的文章;彷彿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是曾經有過一段流金歲月,而我們可以將這個剪貼簿看作七八十年代香港文人精神面貌的一個橫切面。
香港文藝剪貼簿的另一個特點是全部原色影印貼出,保存了當年報紙刊登的風貌,因此在閱讀文字之際彷彿還能感受到原件的質地氣味;說這許多精心拼貼成網的金黃剪報是由歷史碎片組成的一幅逝去的香港鑲嵌風情畫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