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可憐 - 葉漢良

孔子可憐 - 葉漢良

人長命百歲,或者更多,便會見怪不怪。長輩一百年前五四運動前後甫出生,便會聽到有人提議「打孔家店」。雖說「打孔家店」並不等於要把孔子打倒,而是要批評或批判儒學之弊,但對於少有精神樑柱的國人來說,對一個巨大的文化圖騰狠批,便足以令人精神恍惚。百年前的「打孔家店」只是輕打,打後幾十年,孔老先生可幸人身尚算安全,至少,由我出生到學校教育的一段時間,老師還在教《論語》,尊重孔老先師。第二次是重打,在文革時期,還要和「批林批孔」一齊打,就好像耶穌要和兩個罪犯一齊釘十字架般無厘頭。不過近年孔老先生又火紅了,我國為老先生設了個孔子學院,在全世界插旗。有幸長命百歲,真的要很有修養才不至於精神分裂,「好難捉摸呀」!
孔子可憐,一如中國的斯文讀書人一樣,一涉政治便冇運行,經常「累累若喪家之狗」(見《史記·孔子世家》。另北京有位自稱是孔子後人的「學者」罵香港人是狗,大概也是出於敬祖之言)。孔子學院火紅了幾年,遭受到西方國家驅趕,孔老先生大概也見怪不怪了,他生時到處求官不遂,因逃避政治仇家桓魋追殺,還有絕糧於陳的事蹟,大家耳熟能詳,也就從略。他身後的儒家學說在歷史上被捧上政治神壇,兼被「過了一棟」也不是第一次的事了。
欣慰地說,孔老先生還是普遍受民間與及斯文的讀書人,包括外國人以粉絲式的熱情愛戴的。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校先師便是一群花果飄零的儒家學者,我受教育的英華書院中學、香港大學中文系,聚集的都是守儒家傳統生活價值的老師教授。英華書院於1818年在馬六甲由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創辦,除了辦學,亦兼印刷設備和出版。書院在1843由馬六甲連同印刷設備遷至香港時,由同屬倫敦會的傳教士及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出任香港英華書院第一屆校長,並且一住幾十年,和香港甚有淵源。
理雅各一生都在將中國的美好文化典籍翻譯成英文向西方傳播,登錄在案的便有《沙門法顯自記游天竺事》、《易經》、《詩經》、《書經》、《禮記》、《春秋左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孝經》、《道德經》、《莊子》、《陰符經》、《玉樞經》、《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都是儒、道、佛的典籍。我們雖然年少已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地琅琅上口,但仍可看一點英譯,用世界的眼光和角度來多了解一點自己的優良文化,肯定更能增加自己的文化自信。理雅各的《論語》英譯,有亞馬遜kindle版,好像還是免費的。
我讀書時期,正值西方學者熱衷於研究我們的《易經》和《孫子兵法》,說《易經》可以看懂中國人的管理哲學(我則認為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基因),《孫子兵法》則了解我們的謀略,當時說連美國的西點軍校都在研究《孫子兵法》,可見真的是「厲害了,我的國!」。理雅各好像也有試圖翻譯《孫子兵法》,但我在他的《中國經書 (The Chinese Classics)》等似乎沒有看見,他曾經對人說《孫子兵法》是邪惡的,不推薦。
普及的《孫子兵法》英譯版由英漢學世家翟林奈(Lionel Giles)於1910出版,亦兼譯《論語》(The Art of War by Sun Tzu 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理老宅心仁厚,不向西方推薦《孫子兵法》,卻不知道,我們是道理上談儒說佛,實際生活應用則為通俗普及化了的《孫子兵法》:「金蟬脫殼,拋磚引玉,上屋抽梯,偷樑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笑裏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指桑罵槐,隔岸觀火,走為上計……等」,日日都用,是為「孔學為名,孫學為用」。翟林奈孫、孔兼譯,乃得我國粹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