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的台灣歌仔戲《斷袖》,就有損友吐槽,有說兩個男人演足全場?重口味受不了;有說台上兩大媽變身兩大叔,還「卿卿我我」,如何入戲?之類。笑死。
其實歌仔戲一向俗艷熱鬧,由楊麗花時代至今,特色不變,後輩較致力開發新題材,或加以改良──都一樣俗艷熱鬧,一看即知。我們也尊重傳統地方戲,和百年努力的藝術文化。
對,兩個中年大媽(姊妹花),合演漢哀帝劉欣和男寵董賢「斷袖」情,造型扮相身段都不夠俊美──但所有舞台演出,若角兒有壓場功力,觀眾會忘記了「皮相」的。
中國歷史中有錯愛的「棄婦」屈原,最後投江自盡;也有狐媚惑主及憐香惜玉之基友明志。艷名四播的龍陽君,和魏安王一起在船上釣魚,因怕海中好魚大魚多誘惑,梨花帶雨以固寵。還有備受呵護的彌子瑕,母親生病,他急得假傳聖旨用了衛靈公的車子去探望,一日在桃園吃到一個很甜的桃子,即把一半給了基友,對方感動之極。
在「投江」、「龍陽」、「斷袖」、「分桃」四基中,哪個最傷心最悽慘?就是彌子瑕,色衰愛弛,衛靈公厭惡:「這個人曾裝孝順偷駕我車子,後來還把吃剩的桃子給我!」──真是提起褲子不認人,翻臉無情。
人家挑「斷袖」來改編,是經過比較和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