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共圖書館曾經公佈,最受歡迎外國作家作品榮歸赤川次郎的《三色貓》。不知官老爺有沒有弄清三色貓並非一本書而乃四十多篇大系列,有點似衛斯理;又不知官老爺如何量計,愈濫的作家是否愈着數?赤川次郎的書的確排滿館內個幾兩個書櫃。無論如何,說他單一作品借閱率獨壓群雄,非推理小說迷不會服,推理小說迷也不會服。
赤川次郎(1948-)固然厲害,否則不可能如此橫掃出版界,四百多部,總印數二億多冊,全盛期版稅收入超越松本清張。上次本欄寫,日本推理文壇就是以松本清張為首的社會派和本格派的更替,照計,自清張垂老減產至新本格復興之間,橫亙着生金蛋的赤川,但一般忽略跳過,不佔歷史地位,這現象奇怪吧?
《維基百科》描述得好,反對者「對赤川的走紅和實力有所懷疑」,即使fans也認為「有時沒什麼精彩的推理」。社會派嫌他不夠深刻,本格派嫌他不夠奇詭。然則當初怎樣成功?事情由赤川冒起的八十年代說開,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崇尚投機,萬事不妨虛張聲勢,筆下主角如賊夫警妻、吸血家族甚至懂破案的三色貓,篇名如《十九歲女總經理》、《埃及妖后送葬隊》、《二人分享死亡》,皆極盡搶眼,內容則雖未至完全搵笨,卻往往靠耍點小幽默蒙混過關,赤川就是標題黨鼻祖!他亦像藝能界,一副奶油中生模樣,標榜不煙不酒好爸爸,與其他作家的意匠慘淡大相逕庭,吸引了大批圈外少男少女讀者,所以對於文不對題和「沒什麼精彩的推理」更不介意了,輕輕鬆鬆揭完又買下一本,要快速要密集才堪稱潮物,哪容慢慢構思?反正市場鼓勵消費。《朝日週刊》評論道:「誰不看赤川次郎的書,就不知道什麼是現代生活。」這語氣事後聽來很娘是不是?上述的主角和篇名事後聽來也很娘啊,娘得來又欠古樸,當經濟泡沫爆破、潮流淘盡,放在文學天秤撿不出誠意之作,反勾起財大氣粗的痛悔回憶,難怪被選擇性遺忘。
八十年代香港何嘗不泡沫?譯介赤川的博益竟黃金時段賣廣告,出版社上電視,換來至今死貨塞滿公共圖書館書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