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勢在九月加息,港美息差拉闊,導致資金外流;金管局兩個星期內6度入市,共承接超過224億港元沽盤。至此香港銀行系統的結餘跌破900億港元的水平,剩下897億港元,乃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最低水平。金管局若是不接貨,任由港息攀升,拉近港美息差,豈不更符合聯繫匯率的精神?
港美息差漸擴大
事實是,即使跌穿900億港元的水平,結餘依然高企。金管局的研究顯示,到去年第四季,銀行業的「平均流動性覆蓋比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跳升至155.1%, 較法定要求的80%高出近倍。超額達標反映些甚麼?金管局夫子自道:「顯示香港銀行業能夠承受資金可能從香港外流所導致的流動性衝擊。」
在聯繫匯率下,港紙的真身原是美金。所謂「衝擊」是指資金外流,港元匯價受壓,扯高港息,從而吸引資金回流,重整7.8匯價。美國在2015年結束量化寬鬆,進入加息周期,港美之間出現息差,帶動資金外流,事屬正常。
然而美國至今7度加息,總加幅達1.75%;息差可觀,港元息率可紋風不動,「平均流動性覆蓋比率」沒有下降,反而漲升,足見銀行資金依舊充裕,冇有怕資金外流也。故此美國即使果如預期在九月加息,香港不難尚大有本錢不予追隨。「衝擊」之說看來是另一趟的狼來了。銀行的本錢從何而來?
來自為樓市維穩的「宏觀審慎監管措施」(macro-prudential measures)。自2009年以來金管局8度使出辣招降低住宅按揭成數、提高買樓人士供款能力要求以遏制需求。未出招之先,新造按揭的平均成數為64%, 到了去年年尾已下滑至49%;而供款與入息比率則從48.4%下降至34.7%。辣招顯然有箝制放貸之效。
干預失敗再干預
放貸受制,那本應有助樓市降溫,何以樓價還是漲升無已?原因之一,是發展商坐擁巨資,有能力為新盤賣家加按。再者,金管局只管銀行,對財仔放貸鞭長莫及,是以入市資金不缺。
除了資金充裕,發展商更又深諳細細粒容易食的道理,呎價高、面積小的納米樓由是湧現,讓單位價格相對下跌,新造按揭的「償債指數」故此逐有改善。辣招固無遏抑樓價之效,反卻扭曲樓市運作,總的結果是新樓盤紛紛化作劏房,令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更形惡劣。官僚干預,弄巧反拙,又一明證。
金管局的本業是穩定港元匯率、監管銀行的運作以保障存戶的利益。年來先是頻頻以辣招限制銀行按揭放貸、留難人們上車置業,以致銀行水浸,令聯繫滙率的自動調節機制短路,港息漲升無從,繼而一再入市承接港元沽盤。背離初衷,干預失敗再干預,所為者何?難道就是要證明自己好打得?
周一至周六刊出
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