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千億的高鐵香港段行將通車。就算先不討論一地兩檢立法是不是不符合《基本法》,這個高鐵路段由開始構想,到立法會通過撥款,到行將通車,都是爭議不斷。就算通車之後有部份人士得以享受到這段鐵路帶來的便利,但多年來的爭議及累積起來的負面印象,相信在開通之後也會在長時間內困擾香港政府。
其中一個最關鍵的就是這段鐵路可能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有盈利。整個香港段不足30公里,能夠攤分到的車票收益,很可能連支付營運成本也不足夠,更不要說收回近千億的建設成本。特區政府的官員開始硬着頭皮出來當推銷員,也要重新塑造香港人的期望。運房局長硬着頭皮說全世界很多基建項目都不是要以收回成本為目標。這個當然不能說他講錯,但當年政府實牙實齒說很有信心收回成本。這明顯是政府前言不對後語,究竟政府還要不要誠信信譽?
有人從一開始便對高鐵的建設有憂慮,一再超支也令人反感,在討論一地兩檢安排過程中,部份來自北方的顧問專家及官員學者那副嘴臉,也令人吃不消,令高鐵背負了很多負面的標籤。特區政府信誓旦旦,很多以前講過的說話,今天就以各種不同的理由來推翻,這些都令人對高鐵的負面觀感很難在短期內消除。而且香港人很實際,硬銷是不會有用的。現在公佈的資料,除了高鐵在點到點之間的行車時間較短之外,通關及往返車站也不見得可以令旅客節省很多時間,讓人懷疑當初要作這麼龐大的投資是否物有所值。
除了是政治正確之外,高鐵香港段的上馬看來可能只是要在硬件上與國內進一步接軌。無可否認,很多人都會從這個角度來考慮高鐵的建設,認為標誌香港與國內進一步接軌及進一步融合。因此就有人認為,就算是錢花多了一點、在法理原則上將就了一點,也無須如此小題大做。
平情而論,香港與國內進一步融合是一個無可避免的趨勢。有不少人經常要往返兩地,長期留在國內生活或工作的香港人也有50萬人,這個數目可算是不少了。香港的經濟與社會民生,與國內已經緊密相關,也是幾十年來發展的大方向,未來看來也難免是如此。
不過,因為有了這些已存在的趨勢,以為加多一條高鐵香港段,便可在硬件上進一步確立這種趨勢,促進中港融合,令香港人變身成為大灣區人,可以令香港人愛上坐高鐵,甚至在心態上進一步融合大中華地區,這樣的假定無疑也是將問題過度簡化。
心態融合非高鐵能為
如果只講求硬件上的融合,香港在回歸前後其實都在不斷進步、強化。過關口岸不斷增加,往來兩地的航班越來越多,交通選擇比以往更多元,南來北往的頻率也比以往高出不知多少倍。但硬件上的融合,真的可以促進「心態」這一種軟性的融合嗎?中港矛盾不斷升溫,香港人對國內政府的行為及官員的大家長姿態越來越反感,年輕一代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創新低,有些甚至是對所有帶有中國性的事物都產生一種抗拒的心態。以前人人都為女排取得錦標歡呼雀躍,大學宿舍還掛出五、六層樓高的慶賀標語。到今天,竟然有不少人為中國亞運代表隊的失利拍手叫好,國內網民又會對香港游泳選手擁抱當時同因獎牌失而復得而情緒一致的新加坡隊慶祝而有意見。凡此種種,都說明了只講硬件的融合並不足夠。
多了一條高鐵又如何?除了多了一個交通工具的選擇之外,留下的懸念就是傳說中的利便不知有幾多分真,很多以前作過的承諾又如輕舟已過講過便算,以後還有很多營運上的問題有待解決。以為只要加強硬件建設,便可以促進心態上的融合,可以說就如高鐵發展的財務規劃,又是另一次計錯了數。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