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間大型超市以平魚冒充貴魚賣,把鯰魚當龍脷柳,把瓜衫當紅衫魚,把紅畫眉當火點,事件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委託港大採樣揭發,干犯商品說明條例,可大可小。
可笑在一直以來沒買家投訴,買了一塊鯰魚肉回去當龍脷柳吃,也完全沒感覺,相安無事,那麼又好像只是小事一樁。超市不厚道,重點在龍脷比鯰魚貴,紅衫比瓜衫貴,如果倒過來,把火點當紅畫眉賣,商品說明雖然有誤,罪狀好像又減了幾分,加上用家自己也平貴不分,這事件甚有「假作真時真亦假」意味。
急凍魚塊,已被冰封到不成魚形,普通市民肉眼難辨,較有經驗者亦只能憑魚肉紋理才猜到大概所屬何科何目,怪不得港大打假,要靠基因測試來分辨魚種。嘩,好高級好科學, 用家吃不出來是貴魚平魚,吃完,由基因測試報告提示:「你被騙了。」若遇上不長進、無所謂的用家,可能會聳聳肩說:「都一樣味道,吃不出來就等於無分別,於我又何所失。」再下來的題目,應該是魚何以要分平貴。
理論上物以罕為貴,深海魚越發罕有,價高,但若跟大量養殖的賤價魚都冷凍成冰狀,對愛吃魚的人來說,是同歸於盡,無分彼此。若以好吃度分平貴,又非常主觀。紅衫魚為什麼比瓜衫貴?個人口味,向來不喜歡紅衫,這種魚離水即死,用椒絲葱花清蒸,了無魚味,用煎的加番茄,肉質如木,味道更被番茄蓋過;瓜衫反而比較鮮嫩,買錯了可能是福分。
鯰魚、塘虱屬貓科魚,跟龍脷、左口魚、比目魚科價錢不能相比,但一個肉質比較有嚼勁,一個脂肪多肉軟滑味帶野性,各有吃法,不分高下,若口袋不夠深,自然吃平價魚划算。桂花魚初流行時,被冠以淡水老鼠斑之美名,只為其頭部一樣如老鼠尖削,卻賣超高價錢,味道不外如是,後來大量養殖,價錢下降,早期高價追桂花魚的,說不準只為貴價,所以覺得好吃,這就是「平作貴時貴亦平」的吃魚現象。依我看,任何仙遊了的貴價魚,都不及活生生的草魚美味。
上述事件報導,一名受訪中年婦人,說超市這樣會誤導「師奶仔」,怎麼會呢?在資訊上是誤導,但會選擇在超市買急凍魚的「師奶仔」,大概都忙着上班,沒時間到街市買魚,久而久之,不知魚之真鮮味,一直在吃着鯰魚柳當龍脷,反正都是急凍,不講究的話,又何必那麼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