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是大笪地? - 陶傑

「學術界」是大笪地? - 陶傑

因貿易戰,大陸發生學者智囊欺君事件,學者神話破滅、智庫招牌蒙污,清華校友聲討,在學術界混飯吃的一族,慘遭踢爆真面目。
此時香港中大出版社剛有新著,由學者李連江教授親自說法,書名「在學術界謀生存」。作者以事例科學論證,所謂學術界,亦一江湖,有跑江湖的花樣潛規則。此一江湖有許多學藝未精者偏喜歡賣弄工夫,可惜據李教授論斷:「標題沒方向,Paper寫不出,英文不夠好」者,大有人在。
「在學術界謀生存」是一本拆穿所謂學者江湖西洋鏡的天書,對於千百年崇尚「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包括香港特區的老闆、主管、大學生、中學生,還有師奶、編輯皆極宜一讀。李教授很有勇氣,劈頭就判決:學術界「大部份是壞人」。壞在什麼地方?壞在喜歡追逐他人的溯流驥尾。
李教授指出,壞學者多在年輕時壞了個開頭,他語重心長:「在學術界,尤其是年輕學者,儘量不要寫那種『某某商榷』的文章。你與某某商榷,是先承認他做的東西很重要。你做得再好,也還是先承認他的研究很重要。你的目的可能是想駁倒他,但你的作法本身是維護了他。有些學者在中年後會有危機感,往往他們寫的論文都是在還擊別人。」
李連江還認為,許多在外國學術界謀生的所謂學者,英文不夠好,論文要由白人教授修改。這一點,行內人都知道。香港有一宗醫學院教授涉嫌謀殺妻女案開審,選陪審團,由於確保公正,必須用英語,有大學碩士學位持有人,還聲稱英文不夠好聽不懂審案者而得豁免。則博士可能聽得懂庭警叫:法官上堂了,Sit down,我猜想至少Sit這個字,碩士還是聽懂的。
當然,筆者在香港卻認得幾個學問相當好的學者。國際關係有一二年輕的,書讀得好,還懂得生活,做了KOL。還有一位與孔子同姓的香港學者,在美東名校任教,論香港特區問題亦有見地。
此書或引起「業界」憤怒,卻有警世之效。